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海扬帆>正文

摄影师“眼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2015-12-07 阅读: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收藏

美国摄影师拉托娅·露比·弗雷泽:家庭的概念

  拉托娅·露比·弗雷泽通过对自己家乡布拉多克12年的影像记录,试图为探索美国小城镇中的种族主义、工业污染和经济衰退提供一份典型的视觉档案。后来这些档案集结到她的第一本摄影书《家庭的概念》。弗雷泽先从她自己的家庭入手,以家族四代人的故事为主线,引出个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映射出这个社会文化一直存在的偏见和盲点,以及美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对家庭的影响。 在这个项目中,弗雷泽还让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母亲参与这个项目,一起制作图像和收集资料。

  拉托娅·露比·弗雷泽作品《Edgar Thomson 工厂》 2013年

  拉托娅·露比·弗雷泽作品《布拉多克的医院聚集点》,2013年

  拉托娅·露比·弗雷泽作品《Edgar Thomson 工厂》2013年

  拉托娅·露比·弗雷泽作品《姑姑 Midgie 和祖母Ruby》 2007年

  拉托娅·露比·弗雷泽作品《祖母Ruby》,2005年

结语:

这些摄影师的作品,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华丽噱头,有的只是根植于灵魂深处,那股脉脉情愫。

  拉黑“走回故乡”艺术项目海报

  【编者按】海德格尔说,每个诗人都是归乡的。摄影家何尝不是?一段时间以来,艺术家群体的“返乡潮”带动了地区艺术氛围的活跃。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从他乡回到故乡,不只是怀旧,故乡则意味着更多。前阵子荣荣把三影堂带到了他的故乡厦门;青年摄影师张晓新作《关于故乡》入围连州大展“刺点”摄影奖;独立摄影师拉黑也将发起“走回故乡”的艺术项目...与其说是一些摄影师关于故乡的项目,倒不如说,是摄影师们所讲述的故乡故事。

  年关将至,每个在外打拼的人是否也都开始想念起了家乡?那么,关于故乡,摄影师们又会在镜头里说些什么呢?

独立摄影师拉黑:走回故乡

  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而独立摄影师拉黑要用一种几乎自我惩罚的方式完全凭双脚从上海走到江西,1000公里,一边走,一边做展览。这就是拉黑的“走回故乡”的艺术项目。在行走之前,我们先来看下他镜头下的故乡。

  拉黑摄影作品《父亲》

  拉黑摄影作品《冬天时田里的牛》

  拉黑摄影作品《插秧时留在田里的脚印》

  拉黑摄影作品《奶奶》

  拉黑摄影作品拉黑《躺在故乡村子里的山顶上》

  拉黑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身体植入故乡,努力想成为故乡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即使赤身裸体,也无法真正回归于她。

80后

  这些作品都是围绕着摄影师张晓出生和长大的村庄展开的,摄影师想在哪里找回一些记忆。但只有记忆是美好的,而现状则是惨不忍睹。最近每次回到故乡总是会有很多失望,村子周围几座化工厂污染越来越重,地下水都遭到破坏; 同时人心也是不停地遭到渗透,村里人关心的更多的是你开的什么车,抽的什么烟。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波及到了每一个村庄,这是一个将所有东西与经济利益挂钩的过程。摄影师也曾数次在心中默念“故乡已死”。

  张晓摄影作品《父亲收藏的萨达姆画像》

  张晓摄影作品《大哥的老房子》

  张晓摄影作品《大姐的理发店》

  张晓摄影作品《家庭影院-爱的精灵-装裱》

90后“民国女孩”朱岚清:乡愁之旅

  朱岚清一位穿着绛红色刺绣长袍,梳着长辫子的90后“民国女孩”因在2014年获得了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而受到关注。荣荣接受采访是曾说“为何把大奖颁给朱岚清,可能是她对故乡的一种特殊感情,作品才会呈现这样的效果,让人身临其境。”

  朱岚清从小在东山岛长大,她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直到她离开故乡进京求学。在乡愁的触动下,朱岚清有了一种记录的紧迫感。她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想抓住慢慢变淡的闽南气息。最初,她走访的只是家附近的村落,后来她越走越远,脚步踏遍东山的各个角落。她把自己的镜头投向美丽的海滩、杂乱的拆迁地带、在建的工地、庄重的酬神仪式、喜气洋洋的过节场面。

  朱岚清摄影作品《乡愁之旅》

  朱岚清摄影作品《乡愁之旅》

  朱岚清摄影作品《乡愁之旅》

  朱岚清摄影作品《乡愁之旅》

  朱岚清摄影作品《乡愁之旅》

少数民族摄影师阿拉腾胡义嘎:根在草原

  近几年,随着一些少数民族摄影家的崛起,少数民族摄影师拍摄自己的民族这一现象正成为中国摄影界一道独特的风景。2015首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作品展8月在北京举办。参展的摄影师全部为正宗的少数民族,拍摄的题材也基本都是自己的家乡和民族。这些摄影师以及他们的作品流露和闪耀的都是一种对本民族最真诚的爱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入关注。

  阿拉腾胡义嘎作品《根在草原》2014年1月5日在阿巴嘎旗,用传统方法防线的老额吉

  阿拉腾胡义嘎作品《根在草原》2013年1月22日 在阿巴嘎旗, 牧民在捡牛粪

  阿拉腾胡义嘎作品《根在草原》2012年7月25日 在阿巴嘎旗 ,赛马

  阿拉腾胡义嘎作品《根在草原》2014年5月15日在锡林浩特市,春天给马烙印

  阿拉腾胡义嘎作品《根在草原》2013年1月12日 在苏尼特右旗,看电视的少女

战地摄影师陈本儒:拍摄阵地从战场到故乡

  38年过去了,那个透过取景框看世界的华裔男孩已经带着摄影装备跑遍21世纪初的世界战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埃及革命、突尼斯战争……几乎有枪声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陈本儒(Alan Chin)1971年生于纽约,资深战地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前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埃及、突尼斯和中亚多国的战事,其作品曾两度被《纽约时报》提名参选普利策奖,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他的最新计划是拍摄自己的家乡广东台山。

  陈本儒摄影作品《故乡台山》

  陈本儒获1999年度普利策奖提名的作品

台湾摄影装置艺术家陈顺筑:家族生活影像

  摄影师陈顺筑被视为“台湾摄影装置的开拓者”,2014年因病逝于台北。家族、记忆和故乡一直是他创作的主题,并常常将摄影作品结合其他媒介与装置展出。他把自己家族的生活影像变成一组切片,除了传达自身家族与土地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同样生在澎湖其他人的生活样态,透着一种失根的情绪。

  陈顺筑作品 澎湖屋I,《集会.家庭游行》(1992-1995)

  陈顺筑作品 澎湖屋II,《集会.家庭游行》(1992-1995)

65岁摄影师杨麾:拍了40年故乡

  摄影师杨麾是一位生活在嘉陵江边的老人,今年65岁。40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爱,为故乡留下了几万张照片。我从小听着嘉陵江的水声长大,除了短暂的出差和出游,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的土地。时代在变,故乡的风物也在变。别人的故乡存在记忆中,而他的故乡在我的照片上。

  杨麾摄影作品

  杨麾摄影作品

  杨麾摄影作品

  杨麾摄影作品

  杨麾摄影作品

马格南摄影师

  德巴东的摄影生涯就是从拍故乡开始的,那时他12岁,师从一位开眼镜店的摄影师,在农场建了个小型摄影实验室,一直拍摄自己居住的勒杰拉尔德农场和亲人朋友,直到1958年,他逃离家乡索恩河畔自由城,去往大城市巴黎闯荡。1970年代末,德巴东再度回到农场,此后,几乎每年都会在老家呆上些时间。

  对于返乡拍摄,他说:“我在经历好大一段生活周折之后,再重新观看原来拍摄的一些照片……那些在农场里,在我青春期的照片……那时我更希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当我真正意识到这个农场的价值时候,这里的一切早已经消失了……

  雷蒙德·德巴东作品《勒杰拉尔德农场》,1960年

  雷蒙德·德巴东作品《勒杰拉尔德农场》,1957年

  雷蒙德·德巴东作品《农场的一位意大利工人在Depardon的实验室拍照》,1957年

  雷蒙德·德巴东作品《勒杰拉尔德农场》,1984年

  雷蒙德·德巴东作品《勒杰拉尔德农场》,1984年

俄罗斯摄影师艾娃葛妮亚•阿比嘎瓦:返回童年

  如同所有的小城青年的生活轨迹,艾娃葛妮亚·阿比嘎瓦从西伯利亚酷寒之中气温零下六十度的小城到莫斯科读书,然后去纽约在ICP国际摄影中心学习。此刻,她却发现自己最重要的摄影项目却是返回童年,带着“寻根”的意味她回到曾度过8年童年生活的故乡。

  艾娃葛妮亚·阿比嘎瓦作品《返回童年》

  艾娃葛妮亚·阿比嘎瓦作品《返回童年》

  艾娃葛妮亚·阿比嘎瓦作品《返回童年》

  艾娃葛妮亚·阿比嘎瓦作品《返回童年》

  艾娃葛妮亚·阿比嘎瓦作品《返回童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