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海扬帆>正文

旅美编导马聪:用“梅兰竹菊”舞出《四季》

2015-12-1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竹琳 收藏

  中央芭蕾舞团的新创交响芭蕾作品《四季》于12月12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 《四季》是旅美青年编导马聪继情深意长的《托起沉沦》 ,轻快幽默的《法式扭转》 ,以及今年作为主创之一参与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鹤魂》后,为中芭“量身定做”的又一部新作。

  在《四季》上演前,利用紧张的排练间隙,身穿红色T恤,青春活力洋溢的马聪分享了他创作《四季》的过程和他的经历。

  提到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交响乐《四季》 ,古典音乐爱好者们并不陌生,这部从18世纪初期诞生以来广为流传的作品,通过四部分共12乐章的协奏曲,以挥洒自如的大手笔,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景色变幻的壮美画卷,行云流水,撼人心魄。这首对大自然的韵律生动刻画的乐曲,曾经吸引了包括彼季帕等著名编导为其配以优美传神的舞蹈,不同版本各有千秋。而此次马聪的《四季》更是别出心裁,他将春、夏、秋、冬分别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四君子”的植物梅、兰、竹、菊作为象征,由四个段落,总时长45分钟的舞蹈来呈现,中西交汇。

  马聪表示,维瓦尔第的《四季》是他一直十分喜爱的作品,而为这首传世名作编舞,也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和梦想。当他提出关于《四季》的创作设想时,立刻得到了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的鼓励和支持。于是,在酝酿三年后,马聪终于在今年把他的《四季》搬上舞台,当他为我们描述梅的高洁傲岸、兰的优雅谦逊、竹的挺拔坚韧、菊的忠贞不屈所寓意的中国精神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四君子”赋予中芭的交响芭蕾《四季》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和深刻底蕴,除此之外, 4对主要演员和8对群舞演员的动作,也充满着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唤起内心深处共鸣的现代气息。马聪坦言,经过德国音乐家马克斯·里希特的改编和再创作, 《四季》的音乐更加适合今天的观众聆听,他在创作的时候,也感觉到非常得心应手。 “我的《四季》就像是中国的水墨画,重写意,表达一种自然生发的情感。 ”马聪说,“我希望每一位观众在看了我的作品后,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被设定的情节所限制和牵绊。 ”

  这种对于个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的主张,其实与马聪多年来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国际最前沿的编导理论和实践关系紧密。马聪有着扎实的中国古典舞的专业功底, 1995年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工作,四年后加入美国位居全国十强之内的塔尔萨芭蕾舞团,拥有近二十年的演员生涯。塔尔萨芭蕾舞团建在美国中部俄克拉何马州盛产石油的塔尔萨市,由一位受人敬仰爱戴的印第安女舞蹈家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创立,吸引了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各地区的热爱舞蹈艺术的人才。他在塔尔萨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们,常常能够彼此激发出创作灵感。

  当谈到在阔别十余载后重回中芭的感受时,马聪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就像风筝,无论飞得多远,那根线总是系在自己的土地上。 ”而中芭团长冯英,也是《四季》的总策划和制作人,她的独到的艺术鉴赏力,特别是推动中芭和整个中国芭蕾不断走向国际化的目光和胸怀,尤为令马聪认同和感动。他说,当冯英邀请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回来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两年来,马聪频繁地在中美两国之间飞来飞去,在他的作品被多个国家的舞团演出时,他非常高兴为中芭进行的创作抒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眷恋。

  马聪说,在中芭工作的四年被他视为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那时候虽然各方面条件没有现在的演员优越,接触的作品和出国演出机会都很有限,但中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艺术献身的优良传统深深影响了他。直到今天,马聪还坚持每天练功,最忙的时候也要保证7分钟的极速练习,因为他认为,如果他能够在课堂上为演员亲自做示范,一定会比仅仅靠用语言来讲解效果好得多。 “演员都说跳我编的东西特别爽,但就是特别累。 ”马聪笑着讲起中芭演员排练他的作品,包括《四季》的真实体会,他承认他编的动作体力消耗确实很大,对能力要求很高,对演员是不小的考验。

  理想与激情,舞蹈与音乐,被马聪幻化成“四君子”的风姿绰约、抒情言志。在被问及如何走上编导道路时,马聪笑着说那是非常偶然的,在塔尔萨芭蕾舞团当演员时,有一天他感到特别累,下班后就独自一个人在排练厅放起音乐,即兴发挥跳了一段舞放松,结果被当时的艺术总监发现并从此着力培养。他还满怀感激地谈起做教师的父母在他成长期间,从未放松过对他在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让这些精华深深地融入他的血脉。这次编排《四季》 ,也是他多年来的积累和沉淀的一次迸发,是这位活跃在时代前沿的青年编导的中国情怀的尽情释放。

  马聪为自己的作品能够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上,与众多中外观众见面表示荣幸,他感叹中芭能够独立主办如此规模盛大的、在国际芭坛上影响巨大的芭蕾盛宴,让世界各国的优秀舞者在这里相聚和交流,证明了中芭的实力和气魄。同时,他也希望中芭无论是编导和演员,都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独立思考,创作出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的作品。他相信不论源自东方还是西方,美的艺术能够跨越语言等隔阂,被各地的人广泛地接受和欣赏。他的《四季》就是要与此前的《四季》不同,重在传播中国文化独特的美与内涵。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