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
字里行间充溢着淡泊坦然之气的王羲之《兰亭序》 ;透出“履下无丘壑,枕上有关山”之气度与襟怀的颜真卿《祭侄文稿》 ;报国无门、孤独惆怅的心情与热爱生命的旷达与洒脱相互纠结的苏轼《寒食帖》 ……静谧安详的国家典籍博物馆一楼展厅,一排排中正规矩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作品的手卷、册页“横卧”书橱展柜。这些公众耳熟能详的书法经典,经过书者王家新数年临摹、重新演绎,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散发出中华传统文化最独特也最珍贵的艺术气息。
在观览“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时,观众总能获得上述感受。此次将持续至2016年1月10日的作品展由中国书协、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主办,展出了书法家王家新临摹的《张迁碑》 《礼器碑》 《曹全碑》 《郑文公碑》 《董美人墓志》 《九成宫醴泉铭》 《雁塔圣教序》 《多宝塔碑》《玄秘塔碑》 《胆巴碑》 《兰亭序》《祭侄文稿》 《玉版十三行》等作品40余件。王家新对经典的心摹手追,收获的是生命的丰盈和精神的升华,正如他的一首诗所言:“尺素凝霜雪,诗书随意成。本是寻常笔,信有旷世情。 ”
四十描红 对经典的虔敬
“小时候,父亲上班之前,会在旧报纸上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字样,让我临摹。父亲下班回来,我若是没有完成任务,便会受到责罚。当时看到小伙伴们在外面游戏玩耍,心里也有委屈与怨气。但坚持下来以后,我发现自己慢慢地爱上了书法,即使在考大学的关键时刻也不能停下来。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种方式,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王家新回忆。
王家新在书法艺术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却能沉寂下来重新进行基础的临摹训练,不禁让人觉得有些诧异。
其实早在2008年,王家新在《四十描红》一文中就给出了答案。“儿子问我:这不是小孩子做的事吗?你是大人了、是书法家了,为什么还这么写?我说是你爷爷让我写的。回想起来,这些年逐渐有了点名气,以为自己是著名书法家了,就一直在创作,在想方设法地创新,不愿意坐下来临摹了,临摹也是写些行草书,还是意临。父亲对我的字一直不太满意。他曾问我为什么不写楷书参展?我说现在不时兴这样写,多数人也写不好楷书了。他说尽胡扯,不会写楷书算什么书法家!我用小楷抄写自己的诗给父亲看,他说你这楷书‘不在体儿’ ,写楷书要让人看出你是学谁的,是学王羲之还是学颜柳的,要抓特点。学柳字就要硬朗,要有劲道;写字不能拖着笔,要振着笔才精神;起笔得藏着,末笔要收得住,字里含着一团气,不能泄了;你得临摹字帖,把每个字都整明白了,不能提笔时现琢磨。这些话,当时我并不以为然,父亲年轻时就严厉得很,挨他批评两句很正常。可是,我心里明白,我这字该回炉了。 ”
就这样,王家新买了上百册原大的、放大的,全本的、选字的描红本,仍然以描红写仿的方式,重新开始写唐楷。当时,王家新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到单位可以写上一个小时;晚上他很少应酬,回到家里继续读书、临写到深夜,周末甚至可以连续写十几个小时,而且一般都是通临、实临,形神毕肖。甚至出差时,他也会带上一本字帖,用便携式毛笔写。全天候、可持续地写了几年,描红本就有几尺高了。“我与张华庆同去家新处探访,见到案头堆放着他作为日课而临习的楷书,厚厚的几大摞,欧禇颜柳赵等等,临写的都是历代书家的代表作,从头至尾,一字不落,一笔不苟,精湛厚重,堪为吾侪楷模,我为他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所折服。 ”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冰说。
正本清源 对传承的担当
当代书法热了很多年,现在需要重新考虑何为经典、如何回到经典等根本性的问题。以前的书法创作都是以展览为导向,以发挥发现自己的特色为主。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这是艺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对风格、特色的追求,还要回到对经典的传承与弘扬上来。此展让“经典”一词被书界所热议,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王家新表示,伴随着商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着层出不穷的诱惑,功利主义盛行,使得大家很难安下心来读书写字,更不用说以传统的临摹方式来练习书法。王家新对经典的研习,是以临摹法度森严的唐楷为主,回到书法艺术的基础和源头,与经典作品再一次亲近,就是向经典致敬,对艺术本质和审美标准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公众走进展厅,不会感觉这是一个书法展,它更像是一次典雅的馆藏作品陈列,墙面上有历代书法作品的图片、橱窗里是他临摹的作品,这是一位宁静淡泊的书法家在日常习作过程中留下的墨迹。“举办这次展览既偶然又必然,偶然的是我在临摹书写之际,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展示,这里面没有功利、没有喧嚣,有的只是我心血涓涓流动的欢畅和静谧,以及我对攀登书艺高峰的渴望、努力与执着。必然的是,书法发展到今天,传承与创新、为人民书写等时代要求,迫切地需要我们做出习书道路的选择,需要正本清源、重回经典、开拓前行,去发掘和展现楷书之美、书法之美、汉字之美。因此我真诚地期望各位观看展览的时候,忘掉我这个作者的存在,把目光和身心最大限度地投向这些书法经典作品,去感悟、去珍惜、去虔敬,从而去传承、担当与弘扬。 ”王家新说。
王家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行草、隶书和诗词创作成就超过其楷书,而不惑之年的他毅然放弃已有成就,以极大勇气和韧劲,重拾儿时练习欧褚颜柳等唐楷碑帖,进行私塾式描红写仿的训练。“其实,当下中国书法领域不缺少创新,更多需要的是正本清源,换句话说,能读懂传统经典,以及对经典价值观、审美标准的认同,才是当今书法家们面对的最大问题。王家新的这些努力是在唤醒着人们的主流意识——回归传统,回归主流,回归书法本体,少一些掺杂,多一份清纯,客观上为当下书法界浮躁的情绪注入了一剂清凉剂。其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引发人们对经典核心价值的思考解读,诚敬学习和传承运用。 ”书法家张世刚这样看待王家新的努力。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