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海扬帆>正文

“戚毕流派”:承上启下薪火相传

2016-01-2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沈伟民 收藏

  上海纪念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毕春芳艺术合作六十五周年

  “戚毕流派”:承上启下薪火相传

  1月16日,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上海静安区合作越剧艺术传承中心承办的纪念越剧戚毕艺术合作65周年系列活动在沪举行,旨在总结研讨戚毕流派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学习弘扬戚雅仙、毕春芳两位前辈越剧艺术家的德艺风范,更好地推动戚毕流派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

  当天上午,专场放映了高清越剧电影《白蛇传》 。根据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爱情故事创作的同名越剧《白蛇传》 ,为越剧一代宗师戚雅仙、毕春芳的经典保留剧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重排,几经修改不断提高,演出场次达千场,深受全国乃至海外观众们的喜爱。此次越剧电影《白蛇传》在原有戚毕舞台版《白蛇传》的基础上,保持了戚毕流派原汁原味的唱腔特色和艺术精髓;国内先进的三维电影技术的运用,使画面更加丰富、特效更加逼真;以真假景的结合形式,使得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更加流畅。当代戚派传人、剧中扮演“白娘子”的金静在影片中的唱做念打更是可圈可点,颇具神韵。观众们纷纷反映该影片是近几年戏曲电影中较为成功的一个作品,为越剧文化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影像资料。

  当天下午,“戚毕流派的传承和发展——纪念越剧戚毕艺术合作65周年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联新落成的文艺会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的相关戏剧专家学者,越剧艺术工作者,戚毕流派艺术传承者和爱好者相聚一堂,就“戚毕流派合作65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影响及经验”“戚毕流派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越剧电影《白蛇传》对传承保护戚毕流派的意义和新一代戚毕流派传承人应有的担当”等话题展开研讨。

  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流派丰富多样,精彩纷呈。其中戚毕两大流派由于其一为朴实流畅、深沉含蓄,其一为明朗豪放、流畅自如的唱腔,以及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而深得观众喜爱,在中国越剧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由戚雅仙、毕春芳两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创立的戚毕流派,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两位艺术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合作越剧团到静安越剧团,到周雅琴、朱祝芬、杨文蔚等第一代戚毕传人,金静、傅幸文、丁小蛙等第二、第三代传人,在长达65个春秋里,先后创作演出及传承了《白蛇传》 《血手印》 《玉堂春》 《龙凤花烛》 《文姬归汉》 《祝福》 《梁山伯与祝英台》 《王老虎抢亲》 《玉蜻蜓》等数十个剧目,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一代又一代人的欢迎和喜爱。

  为纪念当年戚毕两位老师成立合作越剧团创立两大流派到现在合作走过65周年,进一步做好传承保护工作, 2014年底,在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静安区等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中生代戚派传人代表金静、傅幸文正式成立了“静安区合作越剧艺术传承中心” 。成立一年来,中心不但推出了越剧电影《白蛇传》并受上海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以《白蛇传》舞台版的形式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金静、傅幸文两位传人还多次参加各类公益演出活动,在江浙沪收徒授艺,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戚毕艺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