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海扬帆>正文

国博常设展览展现领袖与人民风采

2016-01-2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雨檬 收藏

  1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号中央大厅内挂出了3件巨幅中国画作品,作为“领袖·人民——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的重要展品, 《新中国诞生》 《太行铁臂》 《世纪智者》是在原同名作品的基础上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恢宏空间而量身创作的主题性作品。

  走进一号中央大厅迎面可见的是占满一整面墙的工笔重彩画,这幅由唐勇力再次创作的《新中国诞生》长达17米,高4 . 8米,比原作大出近5倍。再次创作这幅作品,唐勇力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作品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63位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风采均在作品中得以展现,尽管人物形象在画面中一字排开,但并不呆板僵硬,形象生动,气势宏大。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由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挂在旁边,在巨幅《新中国诞生》的映衬下,显得小巧了不少。

  在《新中国诞生》对面的墙壁上,一左一右分别悬挂的是冯远创作的《世纪智者》以及王迎春和杨力舟合作的《太行铁壁》 ,也堪称史无前例地巨幅呈现,均比原作放大了5倍。 《世纪智者》中,在闪耀着黎明曙光的弧形天际线下, 160余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智者以矩阵的方式排列在一起,他们的肖像在5 . 6米×4 . 1米的尺幅中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在创作上也更有难度。冯远在初次创作这幅作品时,就深感难度,“所有的肖像都近乎写实,但我当时收集到的肖像资料很有限,有的很模糊,有的甚至变形,在寻找资料方面确实下了很多功夫。 ”去年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再次放大创作这幅作品的邀请,冯远有些犹豫,因为在中国古代肖像中未曾出现如此巨大尺幅的创作,放大尺幅后的明暗体积关系的呈现是个难题。在种种尝试后,最终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作品中的人物神态的呈现比预期效果好。人的自然生命只有八九十年,但是作品保存得好的话,可以保存八九百年,能为国家的博物馆收藏作一些贡献,我很荣幸。 ”冯远说。

  曾荣获全国美展金奖的《太行铁壁》初次创作时是1984年,时隔30余年,王迎春对当时采风创作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当时去太行山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想把八年抗战时期军民共同抗战的故事展现出来,但一时又找不到好的角度去表现,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刚好有一天去黄岩洞参观。晚霞照在悬崖峭壁上的时候,突然就感觉光影下的峭壁像一个个太行军民屹立在那里,如同纪念碑一样,越看越像人。好像那个就是彭德怀,那个是邓小平,那个是老百姓,那个是八路军。当时我们就决定以纪念碑的形式画太行军民。 ”太行之行回来后,王迎春和杨力舟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了把人物画成山水的构思,并在这个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立体构成以及北宋以来山水画的皴法和勾法,综合了传统和西方现代的很多元素。作品完成后,成为了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山水与人物结合的中国画。

  这幅作品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了革命领袖彭德怀。“太行山的老百姓对彭德怀十分怀念,他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是永不磨灭的纪念碑,但是‘文革’期间彭德怀受了很大的委屈” ,王迎春和杨力舟怀着这样一个心情,决定一定要突出彭德怀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因此彭德怀在画面构图中位于中央,老百姓的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展示了军民亲如家人的情感,同时也刚好切合了本次展览“领袖与人民”的主题。王迎春也在此次创作中感受到巨大的挑战,“上次创作还是40多岁,现在是70多岁了,还要放大5倍,当时觉得根本不可能完成,所以创作的时候主要还是克服体力和操作上的困难,最后还是咬牙接下了任务,以这样的尺幅展开绘画可以说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先河。 ”放大后的《太行铁壁》中,民众和山势岩石依旧浑然一体,犹如斧劈般的峭壁则愈发气势磅礴。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经典作品及雕塑作品38件,如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形象、描绘60位全国劳模风采的“时代领跑者”系列作品,丰富地表现出和谐社会中领袖与人民的血肉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此次参展的42件作品将长期陈列于一号中央大厅,聚焦领袖与人民的时代风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