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批艺术大家,一定要有一批主题鲜明的艺术巨作,这不仅仅是对这个时代的客观记录,更重要的是引领和推动时代审美的方向和进步。回顾篆刻和书法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的大家都起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丁敬、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蔡襄、米芾……这些艺术大家无不在他所处的时代对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难看出,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审美或开启,或追逐或记录,抑或承前启后。 ”在3月12日至26日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 ——骆芃芃精品展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篆刻家骆芃芃如是说。此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系列展览,旨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励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次展览展出印章印石45件,印屏放大样作品33件,书法作品14件,巨印作品原作和放大样11件,篆刻艺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作品若干件。骆芃芃的篆刻作品继承了秦汉印乃至吴昌硕风格中的古朴和浑穆,吸取了汉将军印、黄牧甫以及齐白石刀法的凌厉老辣,形成了独特的外刚内柔的艺术风格。她以女性之手“凿山骨” ,巾帼不让须眉;她的书法作品亦入古出新,别具风貌。
“近年来,我的创作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主题创作,诸如‘诸子百家警句’ 、 《论语》警句、 《德道经》警句、 《诗经》题材创作等。这些内容在创作时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经典的另一种传承和表达,更重要的是,伟大的思想和经典的文化可以开启我的心智,给予我巨大的力量。 ”在她看来,中华文化经典指导和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言行,并且也成为人们修为的准则;用篆刻艺术的形式再现诸子百家警句,一是表达对先贤们的敬仰之情,二是借鉴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养“浩然之气” 、习“锲而不舍” 、修“君子之身” ,以“非攻”和“兼爱”之心抵抗非正义的战争,开启博爱的胸怀……
同时,她近期致力于把印文和印材乃至印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她立足当下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在展览中全面体现印章艺术的多重审美价值,“一方面是立足当下新时代审美的需求——当代人早已不满足只欣赏印面,忽视印章整体的审美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印章和印材渐行渐远、互无关联的现状。 ”而她在篆刻艺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方面的探索更为业界所熟知。“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篆刻艺术,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并且进入到生活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篆刻艺术品被应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因此,在展览中,她亦把印章运用在茶具、茶叶包装、标识、邮票、卫星、服装等用品上作为主体艺术形象展示的案例呈现在观者面前。这样的思路,也展现在她的教学中——除必要的专业课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的篆刻学科硕士、博士课程中还开设了古代建筑文化、诗词、玉文化、茶文化等课程,“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博学多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人才。 ”骆芃芃说。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