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音乐剧《窈窕淑女》5月17日到22日在广州大剧院连演8场,并将在6月9日到19日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这是这部百年经典音乐剧第一次在中国演出,今年也是《窈窕淑女》在百老汇上演60周年。
不少剧迷特意从各地赶来广州大剧院看演出,记者在采访时看到观众爆满、“笑”果显著。饰演剧中男主角的克里斯·卡斯腾在演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切都很完美,观众与演员的互动非常融洽。
演出后北京晚报记者采访了男主演克里斯·卡斯腾和女主演莎拉·塞特洛,“这感觉太奇妙了,大家似乎都被我们带动了,随着每一场演出,我逐渐找到了自己在这个舞台的感觉和与观众交流的方式。” 塞特洛对记者感叹。
翻译接地气 “小船不会翻”
这次中国巡演的《窈窕淑女》演出长达三个小时,现场不少观众看完演出后感叹翻译太“接地气”,“什么小船不会翻”、“再听他唠叨咱俩的三观就废了”等中式俏皮可谓“神来之笔”,幽默的翻译让观众“不觉得过了三个小时”。
“我之前一直很期待这次的翻译能够影响中国的观众,从目前看来,翻译非常棒,观众们完全听懂了我们的幽默。”卡斯腾说。裘晔是本次来华《窈窕淑女》的剧本翻译者,剧中很多精彩翻译,让原本难以理解的英语梗切入人心,让观众在理解剧情发展的同时,体会到戏剧的奥妙与艺术的多彩。
“在我看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感染力的翻译,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还需要‘表演’这方面的东西。” 卡斯腾说,尽管观众的反应是跟随字幕,与台词略有时差,但“演员的表现力也非常重要,这样观众才会享受到这个音乐剧的故事性,而不是只看字幕而不知道台上发生了什么。”
女主角塞特洛也同意搭档的看法,语言障碍是她演出前最担心的事情。“所以我对身体语言下了很大功夫,希望大家不是只看字幕,而是能够通过我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调明白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 塞特洛告诉记者,“音乐剧和歌剧不一样,有戏剧的要求也有歌剧的要求,难度挺大的,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唱的那些段落,反倒是表演的段落,平衡歌唱与表演这两者非常重要,希望所有的观众都能喜欢我的表演方式并沉浸其中。”
期待北京之行 不怕被与赫本比较
“我超级期待去北京,北京在我想象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能到北京演出对我的演出生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卡斯腾说。而对于更年轻的女主角塞特洛来说,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实际上我还从来没有出过美国呢!中国的城市太棒了,我看了很多古建筑、庙宇,我是个素食主义者,所以我尝试了素馅的饺子,还有一些蔬菜面,味道棒极了”。
女主角塞特洛不免要被中国观众与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演绎的经典形象相比较,她的态度谦虚中带着自信。“赫本的《窈窕淑女》太知名了,她也是我的偶像,我小时候看了很多她的电影,所以一定有压力。” 塞特洛说,“但压力也会逼迫你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去,我会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我永远不会成为赫本,因为我的伊莱莎和赫本的是完全不同的。”
塞特洛也为冲破前辈的经典形象作了很多努力。她除了要上声乐课、学习剧本、读小说之外,还在她能找到的范围内阅读尽量多的资料,细致到1912年的女性穿什么,怎么打扮。“她的故事是一百年前写的,今天看来超越了她的年代,我还思考了为什么这个角色能够在今天保持不变的魅力,她对于现代观众的意义在哪里。” 塞特洛说。
中国观众眼中的《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改编自文学大师萧伯纳一百年前的戏剧剧作《卖花女》,同名音乐剧在1956年3月15日至1962年9月26日期间在百老汇公演,公演时间长达6年6个月,演出次数达2717次,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窈窕淑女》在伦敦上演时引起了轰动,之后多次重新上演,被誉为“完美的音乐剧”。但最为国内观众所熟知的应该是由华纳兄弟影业于1964年出品,乔治·库克执导,奥黛丽·赫本、雷克斯·哈里森等主演的同名电影。
故事讲述了卖花女伊莱莎被中产阶层语言学教授希金斯改造成优雅贵妇的故事,从头至尾洋溢着幽默和雅趣,片中有大量经典歌曲,奥黛丽·赫本的表演令影片闪耀出特别的光彩。影片一举赢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奥斯卡8项大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等二十余项大奖,一时风靡全球,也成为赫本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