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牛郎织女一年还有一次鹊桥相会的机会,埃及的法老与大汉的诸侯王却是跨越了千年的时空第一次相遇,两大古国之间文明的碰撞才真是胜却人间无数。南京博物院8月10日开幕的“法老·王”特展促成了这千年难遇的相会。
古埃及和西汉王朝分别是东西方古代文明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建立了伟大的的王朝,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当两位在不同地域称霸的王者狭路相逢时,究竟谁更胜一筹?
【文化典藏】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古代人认为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文化典藏】木乃伊棺
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王死后均制成木乃伊。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以免尸体接触空气和细菌,然后用布把尸体严密包裹起来。接下来诵念咒法,为“木乃伊”开眼、开鼻、开耳、开口,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吃饭了。最后把“木乃伊”装入棺材,送进他们生前为自己经营的“永恒住所”——坟墓里去。
【文化典藏】玉面罩
玉面罩是一种玉质丧葬面具,又叫“玉覆面”。古人曾认为玉可以防止灵魂出壳,可以保证尸体不腐烂,正是缘于这种说法,玉敛葬的护尸目的已经很明确。玉面罩,即据五官形状和大小制作玉件,钻以细孔,按应在位置系连在一片织物上,覆于死者的脸部。玉覆面包括眼罩、鼻罩、耳罩、玉、塞玉,用来遮蔽七窍,以防秽气侵尸,真魂流散。
【文化典藏】木乃伊面具
彩绘鎏金木乃伊面具,代表着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每一个细节都受到神祇的启发,代表着深刻寓意。面具的皮肤经过鎏金,以模仿神祇不朽的金色皮肤。表达死者希望能成功进入来世的希望。
【文化典藏】沙步提
沙布提,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种较小的丧葬雕像。通常情况下,沙布提是以木乃伊的形式出现。使用沙布提的目的是为了它的所有者在来世的生活中免去繁杂的劳作。换句话说,沙布提扮演的角色的是死者的仆人,他们会为主人生产食物。
【文化典藏】抚琴佣
陶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理念的温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除武装士兵俑外,为了使逝者在死后也能享受宴乐之乐,家内奴婢和伎乐俑也占很大比例。
【文化典藏】猫木乃伊
在古埃及神话中,猫是守护女神巴斯彻特的化身。巴斯彻特的最初形像是野猫的头部和女性的身体,随著时间的推移,这一形象转化为家庭宠物猫。转变之后,巴斯彻特更受欢迎了,人们给她建造神殿,并定期举行盛大的仪式和活动,歌颂巴斯彻特女神的丰功伟绩,以及她给芸芸众生带来的福祉。于是,爱猫更加深入人心。
古埃及人不但对活著的猫视若神物,顶礼膜拜,对死去的猫也小心翼翼地加以厚葬。在死后的猫身上涂上香料,掏空内脏,施以各种防腐原料和技术,将猫做成数千年后仍栩栩如生的“猫木乃伊”。
【文化典藏】铜牛灯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链接:
“法老·王”特展讲述古埃及与汉文明的故事
8月10日,南京博物院2016年度大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览开展。共有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约150件套古埃及文物精品和来自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院、扬州博物院等单位的约150件套汉代诸侯王陵出土文物同室展出,通过对比的方式布展,让观众感受古埃及文明和汉帝国文明的文化碰撞。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