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海扬帆>正文

“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在国博开幕

2016-11-14 阅读: 来源:央视网 作者: 收藏

11月4日,“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开幕

11月4日,“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开幕

11月4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三馆合作举办的 “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开幕仪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李荣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钱谷真 美,韩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参赞韩在爀,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菊池信太郎,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杨厚兰,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国家文物局博物 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成军等出席了开幕式。吕章申馆长、李荣勋馆长、钱谷真美馆长和杨厚兰秘书长先后致辞。中国国家博物馆 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主持仪式。

吕章申馆长在致辞中说,本次展览是第九届“中韩日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期间的一次重要活动, 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展览的又一个重要项目。这个展览从三馆的藏品中分别精心挑选了中国明清时期,韩国朝鲜王朝时期,以及日本室町、江户和明治 时期的文人画、风俗画和佛教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既显示了各国绘画的民族特色,又展示了相互的关联和影响。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参观展览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参观展览

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优秀的艺术 传统。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本次展览提供了20件馆藏的明清时期绘画名作,其中既有通过山水和花鸟对古代文人情怀的展示,又有当时物质生产和民风民俗的表现, 还有对中国汉传和藏传佛教信仰的反映。这些珍品在介绍明清时期绘画艺术概貌的同时,也通过与其他两国作品的比较,反映出中国绘画对韩国和日本古代绘画的影 响,及其各自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显示了中、韩、日这三个地域相近的国家在文化交流上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特别 是2014年三馆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东亚之华——陶瓷名品展”。通过这些合作,三馆之间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了馆际交流。这次“东方画艺 ——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是三家国家博物馆的第二次联合办展,这将为中、韩、日三国在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交流与互鉴作出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三馆馆长合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三馆馆长合影

李荣勋馆长在致辞中提到这次展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韩、日三国绘画基本相同,但也表现 出不同之貌。展览中先人的画作,可以让我们惊喜于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也敬佩于相互之间的不同点,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并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此次展览中,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展出了朝鲜时代的14件绘画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展示韩国传统绘画,能让中国观众欣赏到崭新的绘画世界。

钱谷真美馆长在致辞中说,此次展览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韩、日三国国立博物馆馆长会议 的活动之一,是继2014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东亚之华——陶瓷名品展”之后,三馆第二次合作共同策划的展览。东京国立博物馆将展出15世纪室町时 代至19世纪明治时代与各个主题相应的18幅馆藏绘画作品。这次展览将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通过文人画、风俗画和佛教画这三个主题,对具有悠久交流历史 的中、韩、日三国绘画作品进行比较,我们将看到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各自的特点。

最后,杨厚兰秘书长在致辞中说,中日韩三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自 1999年中日韩三国合作启动以来, 三国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在这里汇聚一堂,碰撞思想、开启智慧,共谋发展,表明三国博物馆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不断跟踪时代前沿,以各国的经验,以全 新的思维,以创新的精神,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给予深入思考。相信这次会议会促进和推动三国博物馆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寻求繁荣发展之道。服务于三国各项合 作领域,促进文化交流始终是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后,秘书处愿继续支持和积极举办三国相关文化交流活动,为三国博物馆交流搭建桥梁,为今后 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协助。

展览展出至2016年12月18日。(撰文:郭子男 摄影:董清)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延伸阅读:

  刘曦林:20世纪中国画学之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

  张立辰:潘天寿先生的创作思想及中国画的发展规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