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海扬帆>正文

郝平版画作品展开幕 丝网版画技法呈现“推门境界”

2016-12-26 阅读: 来源:央视网 作者: 收藏

郝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郝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到场嘉宾在开幕式后合影

到场嘉宾在开幕式后合影

  11月2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推门·境界——郝平版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郝平最近3年完成的《推门·境界》系列版画40余幅。

  郝平先生是中国现当代版画界中坚辈画家,几十年来,他一方面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版画的表现技法,一方面汲取融汇中国传统版画的文化精神,在版画创作上独辟蹊径,形成了鲜明的中西融合面貌。他立足于彩云之南的生活家园与文化沃土,也使他的艺术在主题、题材和风格上都透溢出浓郁的传统文脉气息,其版画艺术实践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早在2002年,郝平就以一位当代美术家的立场和视角开始了“推门”为主题的版画创作,《推门系列——文渊》呈现的是中国文字源流的演变,借以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思和膜拜。此次展出的《推门·境界》系列版画,也是这一想法的延续和再次展开。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为了在作品中将中国画的自由构图与写意性用版画的语言表达出来,更好地突出主题,他选择运用了丝网版画技法。他以“尽精微、致广大”的不懈努力和其早期在《古瓶系列》等作品中所秉持的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精神,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方法穿越时空,将中国画的表达与版画技法完美地结合为一体,这不仅是中国画与版画跨界结合的独特形式,也是一种中西结合的有益探索。《推门·境界》系列版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具体而又抽象的符号化的“门”的系列。“门”是空间转换的关节点,是一个表现空间的形式符号。这个空间既是物质的、现实的,也是精神的、心理的。在这些作品里人们看到,“门”的里外之间有着空间的错位和时间的错觉,从而使人产生对现实与理想的追问。通过这个人们熟知的形象符号,画家在持续的艺术探索过程中,不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同时又期待着人们在观看这些作品时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与大家分享推开门见到新境界的欢喜,共同融入自然与精神世界无限广阔的空间。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郝平先生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应该蕴涵于能让人读懂并引起共鸣的形式和形象之中。在这批作品中,他将自己国画中的水墨、境象转变为版画元素,溶入具有当代观念的构成中,通过超验的结构,突破画面中“门”的阻隔,使门里的人造空间与门外的自然空间相互融通,既扩展了“门”的文化内涵,亦透溢出山水、花鸟的传统文化精神,让这些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透着“中国味”,让普通的观众都能读懂它、欣赏它,与它产生对接和交流。应该说,郝平先生的这批新作既传统又现代,以极其个性化的图式和雅俗共赏的格调实现了对中国丝网版画新的超越。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评价郝平的创作:近年来,他凝心聚力,沉潜于将水墨写意与版画刻印相结合的探索,也在“门”的内外这一空间中注入哲思,由此有了他的《推门·境界》系列作品。这个系列创作可以说是他与自然世界也与自我心灵的双重对话。自古以来,一个“门”字引申多少意涵,阻隔内外、两分天地的物质形态演绎出无数让人叹喟的情境与命运。在郝平先生的画中,门被推开,洞天顿展,山水风景,萦绕流溢,形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视觉景观,也展现出艺术家宽敞通透的心理境况。这种“超现实”的视像是郝平先生化解郁结、自由开敞的心象,也是他为我们带来的心物相接、融合自然的理想之象。对于他来说,推开这扇门,也意味着他推开了水墨写意绘画与精微刻印版画原本相隔的碍阻,破除了两种绘画语言在造型、色彩、色调、光影等方面的界限,更重要的是,他推开的这扇门也是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在审美文化和语言形态上的区隔之门。他以在水墨写意绘画优秀的禀赋和在版画创作上积累的经验处理每一个画面,使作品印迹精微而气韵盎然,生机蓬勃而别具一格,是一种文心之绘与意匠之刻的产物,在融通的高度上达到崭新的境界,为中国版画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据悉,本次展览展期至12月4日。

 

  延伸阅读:

  郝斌:对中国当代版画介入社会的再思考

  潘丰泉:版画在当下不应这么冷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