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海扬帆>正文

回顾2016中国曲艺:迈进

2017-02-28 阅读: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收藏

  姜昆“说”相声专场演出

  鼓书《古城暗战》

  苏州弹词《徐悲鸿》

  曲艺是一个品类庞杂的艺术门类。全国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分布着包含说书、唱曲和谐趣等至少500个以上的各类曲种。在信息掌握难以周全、资讯占有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要对2016年度中国曲艺的整体发展作出总结与研判,实在非常困难。但窥斑见豹,根据所能了解到的资料,对包括创作表演和交流传播在内的主要状况,进行扫描和梳理,并参照以往发展的基础和应当具备的要素,尽可能客观地进行评价,对于总结经验、砥砺前行,推动走向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赛事评奖较为集中,活动成色有待提升

  2016年是中国曲艺界具有品牌效应的重大比赛与评奖活动较为集中的年份。由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全国性行业组织举办的专业赛事与评奖,包括文化部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曲艺类节目评比,和中国文联与中国曲协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是本年度最为重要的比赛与评奖活动,也是观察本年度曲艺创演成就和发展状况的主要窗口。

  “群星奖”虽然范畴属于群众文艺且性质为业余创演,但在许多曲艺表演团体因改革转制而实际走向解散的氛围下,一些转入各地文化馆系统而被储存起来并主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曲艺创演人才,事实上充实和拉升了基层群文曲艺创演的专业水平。再加上政府近年来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和群众文艺创演活动的强力投入,使得原本属业余性质的群文曲艺创演,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准。特别是本届“群星奖”的评选,属于中央巡视和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后举行的第一次评奖,奖项数量较之以往被大幅度压缩,入围节目的甄选标准因而更加严格。经过半年多时间初赛和复赛的层层筛选,拿到10月份赴西安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门票即入围本届“群星奖”曲艺门类决赛的节目,全国只剩下21个。最终有5个节目即京韵大鼓《丰碑》(北京)、淮河琴书《“轧”狗风波》(安徽)、快板书《羊续悬鱼》(广东)、谐剧《一分不能少》(重庆)和故事《军婚药方》(武警)获奖。

  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也是严格落实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要求之后的第一次评奖。奖项设置从原有的6个缩减为4个。评奖活动历时半年,最终评出节目奖5个:中篇苏州弹词《牵手》、山东快书小品《都是“考”官惹的祸》、杭州摊簧《美丽的红马甲》、四川盘子《心如莲》、中篇苏州弹词《徐悲鸿》;表演奖6人:马伟(扬州评话)、郭玉麟(苏州弹词)、吴文(四川谐剧)、刘引红(长子鼓书)、陈春兰(温州鼓词)、陈梅生(河南坠子);新人奖5人:师亚峰(山东快书)、李国靖(快板书)、王声(相声)、程露影(广西文场)、陈祥平(绍兴莲花落);文学奖4个:数来宝《第三者》(作者孙铭泽、周玉峰)、锦歌《凌波情》(作者黄秀宝、王文胜)、四川清音《莲花开》(作者秦渊)、小品《一碗长寿面》(作者周炜、王铁军)。同时,为褒扬老一辈曲艺家为曲艺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取消原有“终身成就奖”的同时,特别授予了北京相声艺术家陈涌泉和温州鼓词艺术家阮世池二位老曲艺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

  可以肯定的是,上述两个全国性的权威比赛和评奖,极大地调动了业界的创演热情,也推出了一批较为优秀的人才与作品。特别是奖项的压缩和标准的提升,对于矫正一个时期以来比较浮躁的创演心态,强化德艺双馨的发展导向,发挥了明显的引领作用。比如“群星奖”的评选,无论在曲种的多样性与题材的丰富性,还是艺术的专业性和思想的导向性方面,都有较大的推进。反映出基层群文曲艺工作者在创演实践中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都在不断增强,能够较好地把握曲艺的本体特征并正确运用曲艺的创演规律。同时善于将地域文化、时代色彩与当代审美较好地统一起来,从而为群众曲艺创演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示范也作出贡献;又如“牡丹奖”的评选,不仅通过分赛区的同台竞技增强了业界的专业交流,而且通过对于评选标准的艺德引入强化了行业发展的伦理导向。从获奖情况去看,表演奖尤其是新人奖的杠杆作用发挥得较为明显,相当一批年轻演员藉此趋于成熟也获得业界认可,极大充盈了专业曲艺创演的人才队伍。

  但也必须承认,即便是这些较为权威的赛事与评奖,也存在并暴露出一些遗憾及不足。比如“群星奖”的部分参评节目,存在着宣传痕迹较重的标语口号式倾向,有些节目在编排上过于倚重电声配器的音乐伴奏,个别节目甚至有着“歌舞化”和“戏剧化”的痕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曲艺作为“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式表演的本质特征;又如“牡丹奖”继续将不属曲艺的“小品”(戏剧)纳入了评选范围,重视短小节目的投注而忽视长篇节目的参与,且在压缩奖项时取消了“理论奖”的设置,显然是对曲艺本体的不够重视和理论工作的相对忽视,不利于曲艺事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需要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继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交流传播趋向活跃,曲本创作依然贫弱

  举办各类性质的交流和展演活动,是当今曲艺界进行专业交流与艺术展示的主要方式。2016年度范围较大和层级较高的曲艺交流和展演活动,有5月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及展演、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7月在北京启动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8月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和10月在河北河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等;为庆祝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而举办的专业展演活动,影响较大的有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于6月间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举办的“向党汇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以及全国各地举办的一些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的曲艺展演等。

  而日常性的曲艺创演及交流活动,则以相声较为活跃,尤以体制外的民营班社积极参与。除了9月举办的第七届天津相声节、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和2015年开始启动并在本年度也于海内外演出多场的《姜昆“说”相声》专场演出等,许多各地民营班社的曲艺创演和交流,也在本年度出现了不小的热潮且各具特色。比如第七届天津相声节继续将相声艺术作为丰富天津旅游文化的重要内涵加以强化,已然成为天津文化旅游的主要品牌。而本届天津相声节以连续四天四场、每场持续8小时计时收费的演出方式,聚拢起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50个演出团体的150余位演员参与,并使表演的曲种由相声扩展到了天津快板、北京评书、山东快书、四川评书、四川金钱板和双簧等等,形成了以相声为主而拉动其他曲种共同参与的联动效应。同时,其由天津谦祥益文苑出面承办的民营公助运营模式,以及兼顾公益性慰问演出的活动导向,使得交流展演的社会效益空前释放,受到了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再如北京青年相声节以青年演员的参与为主要特色,以“相声新作品比赛”为核心内容,将推出新人新作作为根本目的,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增进了全国范围特别是民营相声班社之间的艺术交流,也推动了相声新人和新作的涌现。又如4月中旬在江苏南通举办的全国首届“通州杯”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和11月由谦祥益天津相声俱乐部发起并联合各地民营相声团体推出的“相声大格局,全国皆阵地”合作演出举措,一方面昭示出民营相声团体在整个曲艺发展大格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主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相声小剧场的发展经过近10年的优胜劣汰和大浪淘沙正逐渐走向正轨。其中的西安青曲社、上海田耘社、成都哈哈曲艺社、重庆逗乐坊等京津以外地区的相声团体,在各自呈现出本土化、市场化、偶像化经营发展特点的同时,也为整个曲艺事业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像相声老将姜昆领衔的专题晚会《姜昆“说”相声》国内外巡演,至本年度不仅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郑州、深圳、张家港、连云港、福州、沈阳以及温哥华、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奥克兰、墨尔本等全球多个城市,而且通过讲述社会变迁、慨叹时代发展,推出了《新虎口遐想》等思考当今人生百味的新作品,引起了较强的思想共鸣,反映出姜昆对“相声与时代”审美命题的深度关切。

  一些曲艺团体与组织经年开展的公益性“下基层”、“进社区”、“送欢乐”演出,以及中国曲艺的海外交流活动,本年度也呈活跃与上升趋势。特别是旨在向海外推介中国曲艺的各种品牌交流活动,如第九届巴黎中国曲艺节、第四届德国中国曲艺周、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中国曲艺海外行与“笑留人间——2016年国际相声艺术交流大汇演(马来西亚)”等,对展示中国曲艺独特风采、服务当地华人友好社团、增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许多地方曲艺表演团体的创演热情在本年度有所提高,对于原创节目的推出也比较努力。如北京曲艺团以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牌子曲、河南坠子、北京琴书和铁片大鼓六个曲种共同演绎一个连贯故事的“章回鼓书”节目《古城暗战》、江苏无锡以众筹方式投资打造的中篇苏州弹词《徐悲鸿》、上海市评弹团推出的中篇苏州弹词《林徽因》等,都属这些主流专业曲艺团体新出的原创性节目。这说明,一个时期以来原创节目比较缺乏的局面正在开始改变,曲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正在迎来新的改观。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日益推进,曲艺的知识普及和现代传播,也在2016年度趋向活跃。各地文化馆、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等,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量公益性的曲艺讲习活动,如四川的巴蜀大讲堂、天津的海河文化大讲堂等,就在本年度分别举办了不同主题的曲艺讲座。“曲艺进校园”也很流行。一些曲艺的从业者及班社,还纷纷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与网络直播平台等媒介方式,进行曲艺文化的普及推广与传播交流,大大增加了传播曲艺的途径和方式,对曲艺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与艺术传承,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曲艺文化,起到了积极而良好的作用。而如4月18日在江苏泰州开馆的“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则使曲艺文化的博览式传播,多了一个专题化的窗口。

  但毋庸讳言,无论是前述的各类展演,活跃的相声社团,频繁的公益演出,积极的海外交流,还是可贵的原创追求,以及多样的传播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乃至偏向。重要如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就有许多节目存在着严重的“歌舞化”倾向;可贵如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也有着儿童节目成人化的不足;活跃如各地的民营相声社团,尽管异军突起,风生水起,但从演出阵容与节目质量看,也存在着年轻演员基本功普遍欠缺和缺乏原创新节目的问题。而疲于应付频繁演出的日常状况,又使演出的节目多为主题散漫的老活翻新或不切合相声规律的网络笑话拼凑。有些节目甚至哗众取宠且格调不高,虚火较旺却浑然不知,不利于自身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包括一些演出红火的新创节目如中篇苏州弹词《林徽因》等,因在艺术的呈现上具有明显的“戏剧化”因素和倾向,而被业界议论乃至诟病;至于动机不乏崇高的一些公益性演出,如“下基层”、“进社区”和“送欢乐”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与弊端:形式主义的意味和止于宣传的偏向较为明显,一味地“白送”演出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培育正常健康的文化市场,客观上存在着破坏普通群众自行买票看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与审美鉴赏意识。凡此均使2016年度的曲艺创演与交流传播,总体上呈现出成果较多但佳作偏少的状况。这也反映出,长期以来困扰曲艺界的曲本创作问题和本体认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能够让人记住,从而真正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还不是很多;重形式技巧、轻思想内容,实用主义盛行、艺术理想欠缺,包括投入上重包装、轻内涵,多声光电,少精气神的偏颇倾向,未能根本扭转;致使形式大于内容、技术大于艺术、题材决定动机、宣传色彩太浓等等弊端,仍未得到消解。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对于曲艺本体特征的认识和艺术规律的把握,尚未在业界得到普遍的贯彻。认真学习自身艺术,深刻继承自身传统,依然是繁荣发展曲艺的根本。

  凡此种种,均使本年度社会各方、尤其是曲艺业界在推动曲艺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道路上,虽很努力但有待提升,依然还在“爬坡”的途中。

(文/曲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