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赫宾德谈贝多芬和钢琴演奏 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编辑 林顺祺(02:59) 这几天,上海最火爆的音乐会,要属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连演7天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 3月12日,这台有“马拉松”之称的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开跑,一直要跑到3月19日。台上71岁的布赫宾德,银发生辉,宝刀未老。 鲁道夫·布赫宾德 在古典音乐史上,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与巴赫《48首平均律键盘曲集》齐名,不管是音乐智慧,还是手指技巧,都对钢琴家构成了挑战。 布赫宾德尤擅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作品的诠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他演出记录上最耀眼的一笔。 35年前,布赫宾德第一次面向公众演出了这套全集,这些年,他公开演奏此全集不下50次,光是在维也纳和慕尼黑就分别演过4次。在上海的这七场音乐会,3478张门票均已售罄,约有350—400名观众购买了全套音乐会门票。 3月13日,“贝多芬马拉松”第二场音乐会如约进行。演出前,布赫宾德接受媒体采访,谈了谈他对“乐圣”以及连演七天的想法。 问:全世界都在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你觉得贝多芬最伟大的地方在哪里? 布赫宾德:在我看来,贝多芬并不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只是伟大音乐家的其中之一。在贝多芬之前,如果没有巴赫、海顿、莫扎特,就不会有后来的贝多芬。你问我贝多芬在什么方面最突出,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我不觉得我有能力回答好这个问题。 贝多芬在奏鸣曲上的成就好比协奏曲上的莫扎特,贝多芬的所有奏鸣曲,其实贯穿了他的一生,你可以在他的每一首奏鸣曲中感受到不同阶段贝多芬的个人情绪和想法,可能他坠入爱河,也可能沉浸在愤怒里。 我不喜欢把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阶段,因为在我看来,贝多芬的人生是一直在不停上下起伏的,并不能把他的音乐生涯明确地分为三段式。 问:这七场音乐会你是用怎样的逻辑划分和串联的? 布赫宾德:安排七场音乐会,是因为六场时间不够,偶尔也会出现八场,我个人认为七场是最好的。 你问我有没有逻辑在其中,我认为没有。当你演奏同样的音乐超过五十遍之后,你就知道怎样演奏是更好的。我会尽力安排每一场音乐会的每一首曲目,尽量让它们有对比,而不是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同样类型的曲目,对观众而言,如果一场音乐会的曲目太过相同,不太容易接受。 这次演出唯一一场例外,是最后一场音乐会的三首曲目(《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这三首在类型上不会有太大差别。观众也是没有休息时间的,因为这三首奏鸣曲并没有什么联系,都非常短,如果中间再加入20分钟的休息时间,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我并不喜欢给音乐加上太多的定义,像维也纳学派、古典派、浪漫派,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大家把巴赫划分为古典乐派的音乐家,但是我觉得巴赫也很浪漫,当然,我认为贝多芬是最浪漫的。 问:五十次巡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每一次都会有常演常新的感觉吗? 布赫宾德:35年前。是的,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这是音乐为什么可以不断发展和延续下去的原因。 问:这些曲目中,你有没有相对困难或者最喜欢的曲目? 布赫宾德:没有很困难的。最喜欢的曲目,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作为一个音乐家,我是不可以有最喜欢的乐曲的,如果有了最喜欢的乐曲,那我就没办法好好演其他曲目了。如果要被问最喜欢莫扎特的哪一首曲子,我的回答是,我现在正在弹的这首,就是我最喜欢的。 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演下来对体力是有要求的,你会不会专门做一些准备? 布赫宾德:我不会过多准备,我有一些同行会在演出前练习6个小时,我不会这么做,这会让我的状态更差。我的练习时间比这个要少得多。 对于钢琴家来说,弹钢琴和极限运动一样,对手指的要求是很高的。你要知道,大多数的极限运动或者运动员,他们在30岁的时候可能就退休了,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跟不上了。我现在71岁了,我需要更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尤其是手指,我需要更科学地去运用,如果我每天练6个小时,很快我的手指就会报废了。 问:不练琴的话,平时会有什么特殊的练习方法吗? 布赫宾德:如果我不用手指练习的话,我会在脑海中进行冥想,而且练习的时候,我的注意力需要非常集中,不集中注意力去练是完全没有效果的。我尽量让自己在练习时更有效率。 问:为什么对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情有独钟? 布赫宾德:贝多芬并不是我演奏最多的,像勃拉姆斯我可能演过将近200次,我对其他很多音乐家的作品也非常喜欢。不可否认的是,贝多芬在我的人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问: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你对贝多芬是否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布赫宾德:是的,当然会随着年龄增长对贝多芬产生不同的理解。我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每次录完音之后,我再也不会去听当时的录音,并不是对自己当时的表现不满意,只是觉得录完了,就结束了。可能一首曲子,我今天弹是这个样子的,明天演起来又不一样了。打个比方,一个画家画了一幅画,这幅画永远都是这个样子,但音乐不是,音乐是不停流动不停在变化的。 我第一次录制这套全集是在三十多年前,当时我的人生感悟和眼界都是比较狭隘的,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有了这么多阅历和更加开阔的视野,我认为我的演奏更加自由了。 (记者/廖阳)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