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北方麦气尚未成熟,麦气是麦子散发的香气,正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
——国馆君按
有人说:满足的状态是刚刚好,幸福的状态是比刚刚好再多一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不满,则空留遗憾;过满,则招致损失;小满,才是最幸福的状态。
此时的大千世界里,万物生气盎然,又从容不迫:麦粒饱满水稻插,蚕结新茧桑葚熟,菜籽舂油苦菜秀,小满,期待一场如约而至的雨水,谷物生发,顺遂天时。
其实,夏天的这个时候,是最幸福的。
初夏,我们最怀念什么?
古人将四月前后的天气称为“麦天”,在北方的苍茫大地里,四处都氤氲着麦子的将熟之气。中原甘陕一带,“晴日暖风生麦气”,连着一阵悠长连绵的麦香,一片金黄的麦浪,古朴而又深沉,每一寸刀耕火种之地,都沉淀着无数祖父辈的汗水。
而在南方的小满时节,雨水渐多,田水渐满,泥巴裹腿,却别有一番味道。五代后梁布袋和尚作有一《插秧歌》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佛家之言,饱醮禅意,却又无不勾起了许多南方人家游水玩闹的兴致:
孩童时期,每到农历四月中,天气转热,生在河边家的稚童,最爱聚在河里戏水打闹,光着臀腚、敞着膀子,偶尔抱着大鱼小虾唱咏而归,那黝黑的皮肤与河面的波粼在残存的夕阳余晖里发出闪闪的金光。
……
那时候的生活简单充实,没有空调手机,也能将闷热的夏天过得心满意足。
其实,我们怀念的,正是那些过去遗失的美好。
遍野苦菜秀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如果说一首童谣可以把我们带到回忆里,那么一种味道,就能让我们在回忆里感怀。食苦菜,为小满习俗,同时作为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如此一道菜,恰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
《周书》有云:“小满之日苦菜秀。”几乎遍布全国的苦菜,成了这个季节必吃的蔬菜。《本草纲目》说:“(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撇去它的营养价值之高不说,更为重要的是,它用以比附人生之艰,忆苦思甜。
如今,吃进嘴里的苦菜已是调味好的,清凉爽口,不再是往昔的苦饱滋味,于是苦日子便也在咀嚼中分明却又不那么分明了。
有小满,无大满
何以如此?这是留给后人捉磨的一个谜语。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找到不同的迹底。当然也可以见怪不怪,不屑一顾。
我们愿意相信,有小满而无大满,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节气,不仅仅是季节转化的标志,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提醒和启示。
它启发我们:庄稼有小满,也会有大满;人生却只有小满而无大满——活着的时候,永远不会有功德圆满的那一天。面对人生,我们可以知足常乐,但成长、成熟,自我完善却必须永不满足。
就象自然界的夏季作物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收获在即,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好进入播种最忙的时候,故只能称”芒种”而不能称“大满”。
“满”与“不满”,“小满”与“大满”,在形容农作物的时候,可以通用,但放在人身上,却只有小,没有满,只有阶段性的暂时的“满”,永远没有百分之百、尽善尽美的圆满。
人生最佳的状态是小满
二十四节气中,大小对称的节气有两对:大、小暑,大、小寒,惟有小满节气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是节气的创立者的无意疏漏,还是另有深意?
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用芒种替代了一种更顺理成章的名称,既表达了成熟的含义,又避开了“大满”的意思。
我们常叹古人智慧之精,小满节气,不仅仅是季节转化的标志,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提醒和启示,如此比喻,亦为巧妙。
古人云:“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人若自满,便难有进步;若不满,不过欲望过大,不懂知足常乐。
《菜根谭》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道,亦是人生至哲。
趁此大好初夏、小满时节,检视自身,以达小满,做人,方不悔走这一遭快意人生。
遣兴
(宋)王之道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缫车
(宋)邵定
缫作缫车急急作,东家煮茧玉满镬,
西家捲丝雪满籰。
汝家蚕迟犹未箔,小满已过枣花落。
夏叶食多银瓮薄,待得女缫渠已着。
懒归儿,听禽言,一步落人后,百步输人先。
秋风寒,衣衫单。
晨征
(宋)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
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
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宋)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小满
(近代)吴藕汀
白桐落尽破檐牙,
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
农闲莫问动三车。
(文/国馆)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