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井君,男,汉族,1967年5月生,河北隆化人,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中央党校哲学硕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主编、研究员。
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代表思想:社会价值论等。
目录
1.人物履历
2.代表思想
3.主编报告
4.学术论文
5.课题项目
6.散文作品
7.摄影作品
人物履历
1982.08—1985.07承德地区 师范学习
1985.08—1990.07 七家乡西地中学、小学任教(其间:河北大学法律专业学习)
1990.09—1993.07 中央党校哲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
1993.09—1996.0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1996.09—1998.03 中央党校哲学部讲师兼研究生教学秘书
1998.03—2001.01 中央党校教务部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2001.01—2002.06 国家广电总局团委书记
2002.06—2004.03 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改革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处处长,兼任总局团委书记(其间半年抽调参加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文件起草组工作)
2004.04—2007.01 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院副院长(其间半年借调到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工作)
2005.08 评为研究员
2007.01—2007.12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7.12—2009.06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挂职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
2009.06—2010.11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10.11—2014.04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4.05—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代表成果和思想:
长期从事社会价值论研究,开拓了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和著作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科技部等奖项5项。
主要代表作品有:
社会价值论引论——社会发展的价值视野(博士论文)
社会转型的动力和标志,《社会科学辑刊》,1995-07-29
论人之自我超越的维度与理想人格的重建,《求是学刊》,1996-05-15
论匮乏范畴在价值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天津社会科学》,1995-12-10
社会价值论刍议,《哲学动态》,1997-02-26
社会关系·文化·群体——个体与社会互动中介的社会价值论透视,《天津社会科学》,1997-08-10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01-01-23
社会价值主体析论,《天津社会科学》,2007-03-23
社会价值论的理论定位及意义,《光明日报》,2007-05-15
社会价值论论纲,《社会科学战线》,2007-09-25
社会价值主体的结构探析——研究社会主体及其结构模式的价值论视角,《哲学研究》,2010-10-25(全文被《新华文摘》转载)
论社会价值源点,《天津社会科学》,2010-11-23
自我何以成为社会价值源点,《天津社会科学》,2011-11-23
未来中国文化剪影——社会价值论视角的沉思,《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04-01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东岳论丛》,2012-10-25(《新华文摘》转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2-15(《中国艺术年鉴》转载)
从社会价值论视角审视 未来中国文化眺望,《人民论坛》,2013-06-01
传统广播影视转型的理论透视和战略选择,《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3-15(《新华文摘》转载)
中西文化与美学的走向——专访著名哲学教授张世英先生,《中国文艺评论》,2015-03-25
论席勒关于个体与人类关系的社会价值论思想,《创作评谭》,2017-03-05
在碎片化时代怎样做一个完整的人——从社会价值论的视角,《长江文艺评论》,2017-08-18
主要著作:
《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二人合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国素质考察报告》(二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主编报告
《2011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主编,2011.3
《2011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主编,2011.8
《2012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主编,2012.6
《2013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主编,2013.6
《2013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主编,2013.6
《201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编委会办公室主任,2015.4
《中国当代书法篆刻评论第一卷》,主编,2015.12
《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主编,2016.4
《戏剧的中国表达》,主编,2016.12
《2016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主编,2017.4
学术论文
论人之自我超越的维度与理想人格的重建,《求是学刊》,1996-05-15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的一种新解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02-01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01-01-23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重大意义,《理论前沿》,2002-02-15
人的价值及其最大化的路径,《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06-30
加强广播影视产业原创能力建设的途径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2-20
关于增强广播影视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光明日报》,2006-12-23
中国动漫产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与政策机制,《视听界》,2006-12-25
构建新型广电体制框架的理论思考,《新闻学论集(第19辑)》,2007-10-01
试论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0-02-28
建设纪录片大国的战略思考,《电视研究》,2010-10-05
当前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新闻学论集(第25辑)》,2010-12-01
当前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电视研究》,2011-05-05
新时期电视发展研究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电视研究》,2011-08-05
中国视听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新闻战线》,2011-09-15
文化强国与传媒创新,《新闻战线》,2011-12-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走向,《经济日报》,2011-12-14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品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电视研究》,2012-08-05
文化的视听时代,《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12-08-25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东岳论丛》,2012-10-25(《新华文摘》转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当代电影》,2012-12-01
美国对电视节目低俗内容的规制及其启示,《东岳论丛》,2013-01-01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广播》,2013-01-15
趋势·挑战·转型·跨越——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影视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1-20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2-15(《中国艺术年鉴》转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影视发展面临的挑战刍议,《电视研究》,2013-04-05
重构视听传媒产业链,《光明日报》,2013-04-11
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紧迫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难题——要保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张力,《人民论坛》,2013-05-20
把握好转型、价值和融合三个关键词 积极推动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发展,《新闻学论集第29辑》,2013-06-01
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华读书报》,2013-06-26
步入视听新时代,《光明日报》,2013-07-11
把握大格局 洞察大趋势,《新闻战线》,2013-07-15
观照大背景 细品新思路,《中国广播》,2013-07-15
融合·转型·飞跃——从传统广播影视到现代视听传媒,《中国广播》,2013-08-15
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视听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13-09-23
融合与转型:迎接视听新时代,《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01-14
文风的价值向度,《人民论坛》,2014-03-01
藏区县域文化传媒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03-01
现代视听传媒建设的几点思考,《传媒》,2014-03-08
融合与激变:视听时代的文化转型,《现代出版》,2014-03-10
传统广播影视转型的理论透视和战略选择,《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3-15(《新华文摘》转载)
大视听格局下的中国视听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新媒体、社会参与和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集》,2014-06-05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研究,《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4-08-31
充分发挥评协的引领作用,《中国艺术报》,2014-09-17
把准方向盘 蓄势迎华年——文艺评论的2014年,《艺术评论》,2015-02-04
中西文化与美学的走向——专访著名哲学教授张世英先生,《中国文艺评论》,2015-03-25
我们要去的地方在未来、在远方,《中国艺术报》,2015-08-14
文艺评论工作急需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布局,《光明日报》,2015-08-24
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中国艺术报》,2015-10-28
切实担负文艺理论评论的重要职责,《中国文化报》,2015-10-28
信息技术推动文化艺术迈入新“时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02
现代视听传媒建设研究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15-11-23
“文艺评论”与“评论文艺”的界域,《艺术百家》,2016-01-15
态势和趋势:2015中国文艺评论扫描,《中国文艺评论》,2016-05-25
时代哲思,高远境界——我心目中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中国文艺评论》,2016-06-25
沐浴在文化新时代的阳光中,《中国艺术报》,2016-06-29
文艺的价值向度,《光明日报》,2016-08-08
艺术价值漫议,《文艺报》,2016-08-12
亟需创建“文艺评论学”,《人民论坛》,2016-08-25,
构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学论纲——以若干核心概念的辨析为中心,《艺术百家》,2016-11-15
以审美的方式向人类精神的最深处探寻,《文艺报》,2017-01-25
以审美方式探寻人类精神体系之根,《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5-15
营造有利于青年文艺评论家成长的浓厚氛围,《中国艺术报》,2017-07-12
文艺创新要营造具有时代精神的话语体系,《人民论坛》,2017-08-05
网络文艺:焕发青春力量,培育审美场境,《人民论坛》,2017-08-25
用美滋养心灵渴望,《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9-15
以多种视野传承红旗渠精神,《人民论坛》,2017-09-15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维度,《经济日报》,2017-11-26
课题项目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有:
2010年至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势和引导政策研究》。
2010年至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重大项目《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基本格局及战略构想研究》。
2010年至2014年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2009年完成中央党校科研项目《社会价值论研究》
2008年至2013年,主持完成国家广电总局政策研究项目《甘孜藏族自治州广播影视发展研究》。
部分散文作品
山间一株野芍药,《语文世界》,2006-04-01;《中华散文》2005
皖西菜花黄,《语文世界》,2006-04-01
黄山白玉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小溪流过我童年,《语文世界(初中版)》,2007-10-01
春晨,《学苑教育》,2011-02-15
从山间小路到精神殿堂,《农村 农业 农民(A版)》,2011-10-10
五月,高原忆痕,《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2-08-01
高原上的杜鹃花,《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2-09-01
山中过年,《雨花》2012-10
苏堤三月好读书,《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2013-04-01
山中一日,《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3-05-01
开显自由自然的心灵图像,《中国摄影家》,2014-05-01
父亲的力量,《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7-25
燃起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光明日报》,2016-12-05
宏阔高远 古雅清新,《创作评谭》,2017-07-05
初春,在一起,《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7-08-01
得石小记,《中国赏石家》杂志创刊号
黑夜之美,《文艺报》,2017-9-01
部分发表摄影作品
来时雪如花去时花如雪,《人权》,2012-02
川西毛亚坝花海,《求是》,2013-04
西藏纳木错,《求是》,2013-11
开显自由自然的心灵图像,《中国摄影家》,2014-05
黑夜之美,《中国文艺评论》,2016-06
高原春早,《中国文艺评论》,2016-9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