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互动问答>正文

小学生研究苏轼,利弊何在?

2017-10-19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由兴波 收藏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扇面

  近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火遍微信朋友圈。文章集纳了《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及苏轼的影响力》《苏轼与王安石、欧阳修的对比》《苏轼的社交圈 揭秘苏轼不同时期的朋友》等若干份课题报告。报告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涉及苏轼研究的多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媲美诸多苏轼专题学术研讨会。许多网友不禁啧啧称奇、纷纷点赞,为这些小学生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所折服。但亦有专家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此举有拔苗助长、哗众取宠之嫌。

  据悉,这些课题报告均由清华附小六(4)班的学生完成。今年,适逢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例如,用课前演讲了解苏轼生平,在晨读时间吟诵苏轼诗词、暮省时间进行游戏飞花令,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观看纪录片《苏东坡》等。六(4)班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查阅资料、分组研究、分工合作,最终形成了23份相关的课题报告。那么,这种教育方法究竟是否可取,利弊何在?

小学生研究苏轼,利弊何在

  课题报告《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部分)

  首先,与填鸭式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将课堂教学延展开来,鼓励自主学习、创新创造,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在中小学开办“苏轼文化节”之类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解和学习,可以起到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之效。当前,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内容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应有尽有。今后,如何寓教于乐,扎实推进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华附小的做法,可谓一种有益尝试,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认真写作的能力。同时,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课外活动,体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也值得提倡。

  其次,有个问题不容忽视,小学生“研究”苏轼是否为时过早、方法是否恰当?以《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为例,几名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借助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苏轼的3458首诗词进行了分词研究,统计出“子由”“归来”“使君”“不见”“故人”等50个高频词,“不”“人”“一”“有”“山”等50个高频字,并力求找出这些字词和苏轼生平的对应关系。再如,《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一文,对苏轼诗词涉及的风景名胜、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进行了估算,并列出了详细表格来说明。但仔细一想,这样的对应关系、价值估算,其实是缺乏科学依据、严谨论证的,难以令人信服,也鲜有学术价值。类似的“研究”,或许是一种本末倒置,不适合小学生,不利于他们真正理解苏轼作品的文学美和艺术美。我们知道,学界长期以来有个共识:用大数据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应作为主要方法。个中道理,发人深思。

小学生研究苏轼,利弊何在

  课题报告《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部分)

  另外,课题报告显示,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资料比较专业,繁体字转化费了不少功夫。事实上,关于苏轼的诗词、传记等资料,目前已有一些经过权威专家整理、认可的简体字版本,可资借鉴。对于小学生来说,为何非要通过繁体的古籍版本来学习古诗文呢?除此,小学生临摹苏轼的书法作品是否必要,也还有待商榷。苏轼虽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但其书法造诣和贡献主要在精神意蕴方面,点画、结体等则不足以作为范本,不适合初学者临习。

  窃以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之所以引起关注,原因并非是研究成果多么优秀,噱头恰恰是“小学生”的“研究”。不可否认,个别小学生对于古典文学有着过人天赋,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来提高学习效率。但这种创新,显然不适合全体同学,不具备推广的价值。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小学阶段还是应当以学习为主,切勿急于求成。其他学校一定要审慎思考,切勿为了博眼球而盲目跟风效仿。

      (作者:由兴波,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秋艺评·优秀奖】小别离,大团圆——评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组图】苏东坡的下午茶和书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