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互动问答>正文

不敢听,听不懂,“古典音乐综合症”何解?

2017-11-28 阅读: 来源:音乐生活报 作者: 收藏

  上个月,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9家国内著名乐团在北京奏响了一场十个小时的“交响马拉松”,他们通过抽签的方式轮番上场,从上午十点开始,到晚上十点结束,共演奏了三十首作品。在这场“交响马拉松”开始之前,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看来,交响乐无异于催眠曲,连续听十个小时的催眠曲,这怎么受得了?言论虽然极端,但从某些方面似乎也表明了一些人对于古典音乐的态度。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古典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必然与普通群众是有距离的。不少人一走进华丽、宽阔的音乐厅,便会感觉“高冷”的气息从四面八方压迫过来。确实,古典音乐相比于一些通俗歌曲,音响效果往往更加复杂、丰富,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之一,古典音乐代表了多声部音乐的灿烂与辉煌,正如德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所称赞的:“没有比用几个声部协调歌唱的规则更伟大和更令人崇敬的奇迹了!”

  那么如此说来,古典音乐就一定是曲高和寡的吗?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就不能欣赏古典音乐吗?

古典音乐

不一定要很刻板

  提起郎朗,一些人脑海中浮现的形象或许是一位感性忧郁的艺术家,在众人面前优雅的弹着钢琴,高冷而带有距离感。但事实上,常常浏览他的社交帐号、了解他的人肯定都知道,他私下里更像一个随和的邻家大男孩,喜欢拍照,风趣幽默,从气质上,相比于钢琴演奏家,他更像一名职业“段子手”。

郎朗

  前段时间,郎朗还跟随潮流开起了直播,与网友们一起吃饺子做游戏,玩的不亦乐乎;更早一些的时候,他还联手重金属乐团Metallica跨界合作表演,让人不禁大呼,钢琴还能这么玩!这样的郎朗让人有些意外,有的人也表示,这样的他会不会太接地气而缺乏艺术家的神秘感?

  对此,郎朗表示:“谁规定古典音乐就一定要很刻板,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有时候大家觉得古典音乐就是高雅艺术,就要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并且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印象,但我就想打破这种印象。”从郎朗的话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于古典音乐刻板印象的不认同,这种刻板印象源于何处我们暂不深究,但古典音乐的真正面貌必然不是这样。

  提到《夜曲》,大部分人想到的或许都会是著名歌手周杰伦演唱的歌曲,但事实上,《夜曲》最早是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这类曲子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大都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而周杰伦作品中提到的“肖邦的夜曲”,则是这一体裁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著名音乐家本杰明·赞德曾讲过一个有关肖邦的《夜曲》的故事:有一年他去一个饱受动乱的地方为七十多位十来岁的孩子演出,他用钢琴弹奏了肖邦的一首《夜曲》。表演结束,其中一个孩子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古典音乐,但是你弹的那段让我想到了我去年被枪杀的哥哥。我从来没有为他掉过一滴眼泪,但你在演奏的时候,我却想到了他,我感到自己的眼泪顺着脸颊流淌了下来。你知道吗?为哥哥哭的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明白,古典音乐是可以从内心打动每一个人的。在音乐和艺术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拥有共同的情感,这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所谓的贵族专属。古典音乐所表现的所有情感,从哀恸、悲伤到崇高、狂喜,绝非是远离普通人生活和精神的特殊情感,而是充满了莎士比亚所说的“日常之美”。“交响乐之父”海顿,“神童”莫扎特,“浪漫主义开创者”贝多芬,他们的作品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铭刻着历史的印记。虽隔着百年的时空,在恰当时候,它们总能挟风带雨而来,击中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真诚的欣赏

才最有价值

  或许你看完了前半部分的文章,心中对于古典音乐的感觉会略有改观,从而对这“老古董”产生了一丝的兴趣。过了几日,你下定决心,买了一张交响乐演出的门票,准备近距离感受一把古典音乐的魅力。而这时,你可能会产生新的困扰:如何才能让自己听音乐会的时候显得专业一些,不要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

  曾经有网友弄了个《古典音乐装腔指南》,其中包含不少条目,内容是教大家如何在谈论古典音乐时可以显得比较内行。例如,凡是耳熟能详的乐曲,应尽量避免提及它的标题,而是要报它的编号,像巴赫BWV1001,莫扎特K466,贝多芬Op135,如此才算的上专业;凡是尽人皆知的音乐家,谈论他的作品还不如聊聊他的八卦,比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魔咒,又比如莫扎特的英年早逝;当然谈论霍洛维茨、卡拉扬等音乐明星没有新意,不如分析分析小众大师古尔德、克莱伯或切利比达克来得有腔调。

  当然,这个指南并不是真的要来教大家该如何谈论古典音乐,其真正目的是要讽刺一些“伪乐迷”。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号称自己是古典乐迷,言语傲慢,自命不凡,在音乐厅只会呼呼大睡,连李斯特和莫扎特都分不清,除了傲慢的肆意点评之外什么都不会。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却往往被不明真相者视作了真乐迷。

  古典音乐讲究形式之美,结构严谨而典雅,音乐会上自然会有一些讲究,但绝不是矫揉造作地装腔作势。音乐会的礼仪,通常不允许听众迟到,如果迟到了,要待一曲完毕或中场休息时方可入场;不只是演奏者,聆听者同样也需要正装出席;鼓掌更是大有学问,通常情况下,乐章之间不允许鼓掌,必须要等到乐曲结束后才可以鼓掌欢呼,而且最好是在乐曲结束后,有一段三到五秒的静默时间,再开始爆发热烈的鼓掌和欢呼。在这个基础之上,鼓掌更需要出于真诚,从根本上来说,鼓掌是对乐手的一种鼓励,如果我们觉得这一段非常的精彩,那么我们就该礼节性的鼓掌,甚至冒着其他人有可能并不欣赏这一段的风险。而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样的掌声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

  曾经,古典音乐是贵族的消遣,因而产生了不少的讲究。但如今,所有的讲究,都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古典音乐这一艺术瑰宝的敬仰与热爱。尼采说,没有古典音乐的人生,是一个错误。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我们不能确定生命中没有古典音乐会发生什么,但当这些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心底升腾起的那些情绪,如同仪式,如同洗礼,让我们神游天外,忘却烦恼。难道这些,还不够支撑我们对古典音乐的追随吗?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原创首发】浅议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五个问答帮你亲近古典音乐

      经典音乐会也可以很“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