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互动问答>正文

把尖字念成团字“也算对”吗?

2018-01-02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史震己 收藏

  京剧的唱和韵白字分尖团,由昆曲继承而来,在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前辈艺人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尖团字与上口字、四声念法等共同保持着京剧特有的音韵传统。然而,目前京剧界能把全部常用尖团字分得清楚的演员并不多,有的竟然把最常见的“妻”字都说成团字。难怪李少波先生在评论刚刚落幕的第八届京剧艺术节时说:“有的演员出现了尖团不分的问题”(《中国京剧》2017.7期《高水平传承是京剧创新发展的保证》)。更有甚者,还有人热衷于宣扬“把尖字唱念为团字也算对”的观点,使之成为不辨尖团的挡箭牌。

  有不少资料提到,王瑶卿曾对区分尖团问题有过叮嘱,但可能只是口头上说过,并未见诸文字,故大家引用时并不完全一致,大概的意思都是:一时分不清某字是尖是团时,宁可把它念成团字,不要把它念成尖字。此说的道理在于,如果把尖字念成团字,起码尚与北京音相符;若把团字念成尖字,则既与北京音不符,也不合京剧声韵。笔者认为,王瑶卿此说,是在一时难辨尖团的前提下的一种权宜之计,也就是说在能辨尖团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严别尖团的。而片面强调念尖为团“也算对”的人,恰恰是抽掉了其中的重要前提,这是对王瑶卿的误解乃至曲解。试想,既然无条件地念尖为团“也算对”,那就可以把所有的尖字念为团字,岂不就取消了京剧要区分尖团这一重要音韵特征吗?因此,刘曾复生前在一次访谈中对此提出了严格要求:“该尖团就尖团,该上口就上口,不希望在这方面作出让步,因为这也是基本功的组成部分”。

京剧《锁麟囊》剧照

  其实,做到严别尖团真的就那么难吗?余以为非也。杨振淇《京剧音韵知识》附录的常用尖团字表,共列举常用尖字444个,余以为其中仍有少数字并不太常见,如趞、蛴、穄、圊、噀等,再筛选一下,也就剩400个左右。下面我们通过数字观测一下在一些唱段和整出戏中尖字所占的比例:《甘露寺》“劝千岁”11个,《坐寨》“将酒宴”11个,《红娘》“小姐小姐多风采”13个,《文昭关》伍员的唱念中共有尖字46个,《穆桂英挂帅》穆桂英的唱念中共有尖字72个,《锁麟囊》薛湘灵的唱念中共有尖字115个,一些极常见的尖字在这些唱念中会多次出现。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以上的数字统计会有少许误差,但对于以之做为论据并无影响。

  戏曲院校的学生“坐科”8年究竟能学会多少出戏?与过去富连成等科班固然相去甚远,但据说也有二三十出。根据上述统计,即使把多次重复出现的尖字只按一个计算,在这二三十出戏中会出现多少个尖字?大概不会少于杨著所列的400余个吧?如果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扎实,8年中牢记这400余个尖字,还能说是很难的吗?关键在于重视程度如何。记得孙毓敏、陈琪、刘桂娟、王珮瑜等在央视教唱京剧的节目中,都是先把唱念中的尖字逐个告诉学员,这种做法非常值得肯定。如果戏曲院校的老师在教每出戏,每个唱段,每句韵白都能这样做,记忆力正强的十几岁的孩子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牢记400余个尖字,不仅不算难事,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至于基本定型的成年演员,那要看他们自己的重视与努力了,没把握的字查查相关的资料,举手之劳而已。

  请勿再以“也算对”做挡箭牌来为自己尖团不分辩解并误导年轻人了。

(文/史震己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七月流火指酷暑难耐?让人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哪些?

      “汉语盘点2017”年度字词在京揭晓,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