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小中见大是戏曲创作的规律(智联忠)

2019-09-0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智联忠 收藏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的一部戏曲作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创演的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该剧艺术上取得的可喜成绩再次证明了山西戏曲剧目建设的雄厚实力,进一步揭示了戏曲创作小中见大的重要艺术规律。

  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以抗战时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寡妇赵氏为主角,写她由一名普通的村妇成长为英雄奶娘的蜕变。当前舞台上为保护八路军后代而牺牲的英雄形象并不少,但很多都存在“假大空”的弊病。然而这部戏中的赵氏却塑造得真实、可亲,光彩熠熠——她起初是个狭隘、自私、迷信的农村妇女,看到后山日军为追杀八路军的婴儿杀了很多村民,坚决不同意收养八路军孤儿。但当她看到孩子受了风寒、惊吓,立即给他治病,为其取名“铁牛”。这些都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真实心态,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拔高,但是却又那么可爱。随着张伯为保护赵氏、赵氏儿媳和两个孩子引开敌人壮烈牺牲,张营长带领八路军救回了赵氏的儿子铁牛以及张营长一句“英雄娘亲”,赵氏的思想不断成长,最终抱着自己的亲孙子英勇牺牲,挽救了全村人及八路军孤儿的性命。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小中见大”“大中有小”,以此拓展园林的物理空间和想象空间。戏曲艺术创作其实也契合了这一重要的艺术规律,深刻阐释了舞台艺术“大”“小”之间的辩证关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戏曲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价值意义,决不能直白地高声呐喊,成为苍白无力的口号和令人厌烦的说教:为了科研活动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科学家一出场就定格在崇高的科研精神、忘我的无私奉献中;为了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学教授一直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透支的身体,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农村普通老太太面对敌人的残暴举动镇定自若,大义凛然地牺牲自己的儿子,少有犹豫……人是异常复杂的存在,舞台上的人更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要优点、缺点并存,有成长发展的空间。《太行娘亲》中的赵氏这位英雄娘亲是起点低、有缺点的,也是真实的,她最后大义凛然的牺牲有铺垫、迂回,不是直奔主题的。该剧的创作其实就是从赵氏点滴的行动中透射人物的性格、心理,她对自己孙子偏心、自私的心态非但没有对这个形象有所损害,反而走进了观众的心里。反观其他一些剧目,为了凸显主人公的高尚情操集中笔墨将其先进事迹铺排呈现,非但不令人感动落泪、陶冶心灵,只觉虚假做作、空洞干瘪。

  小中见大是戏曲创作的重要规律。首先,剧目大的思想主旨要以小化大,巧妙地蕴含在具体“小”的人物身上。莆仙戏《踏伞行》通过早有定亲但未曾谋面的刑部主事之子陈时中和将门小姐王慧兰,二人战乱中相遇,风雨中结伴同行,互怀好意、猜测试探、谎言示爱、尴尬悔恨、原谅和好,演绎了一出古代青年男女唯美的爱情故事,通过小人物揭示了男女不同的心理和人世间的普通情理。其次,要想彰显戏曲人物“大”的精神力量,就必须依托具体的“小”的事件进行展现。花鼓戏《平民领袖》通过毛泽东为边区老百姓抡锤打铁,端茶倒水,亲身体验普通农民疾苦,为劳模挥鞭赶驴等一系列小事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亲民、大度的平民领袖毛泽东。晋剧《打金枝》用日常百姓的视角来审视旧时帝王将相的生活,治国理政、君臣和谐之大义尽在劝和公主、驸马等一系列息事宁人的小事件中阐释得淋漓尽致,成为经典。同时,戏曲舞台创作必须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把细节扩大、把局部放大是深入人物、宣泄情感的重要手段,艺术要想感人必须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挖掘解剖,抓住小的细节进行充分渲染。传统戏《杨八姐游春》中佘太君运用智慧与计谋巧妙地拒绝了赵祯的强行求婚。唱念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金殿》一折是高潮,佘太君向皇帝要无处寻找的彩礼,在戏剧情境的渲染下放大局部充分表达佘太君强烈的不满,就成就了戏曲的经典。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规律和方法。

  小中见大是戏曲创作的重要规律,需要不断地传承、发扬。

 

  (作者:智联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戏曲焕发时代光辉

  戏曲创作应注重“三个三”(颜全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