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中秋艺评>正文

【中秋艺评·优秀奖】在古诗里赏月过中秋

2016-09-23 阅读: 来源: 作者: 收藏

  编者按:中国文艺评论网独家策划2016年中秋文艺微评活动获奖作品

  优秀奖“银汉”

 

  夜静谧,月如水,我抬头望月,将盈盈中秋月光掬于手中,身边唧唧秋虫,咬碎一地月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咏中秋诗中,我较喜欢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月光如水照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月下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渐渐安静下来,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这浓浓的思念会落到谁家呢?思念的忧伤如深深的夜色,漫过心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代写中秋最著名的当属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包含中秋有关的月亮、饮酒、怀远。当时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做官,弟弟苏辙在济南,相隔并不是天涯海角,却因各自事务缠身,五年都未曾谋面。苏东坡对月酌酒,渐至沉醉,思愁涌上心头,才有了这首词。此词一出,其余的词就暗淡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中的月亮不是“山高月小”的山月,不是长空朗月,而是海上的月亮,扑面而来的是宏大意境,高远辽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月亮可以赏亦可玩,唐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诗中的嫦娥更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在中秋里和诗人逗趣。而李商隐的嫦娥则染上悲壮色彩,给中秋笼上一层凄清:“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一个温暖,一个凄艳。

  也有“怨月”的古诗,唐徐凝《忆扬州》诗曰:“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中秋到了,诗人的思念随之而来,萧娘你在何处呢?忆起当日的离别,绵绵之情在心间再次重现,殷切的思念,无处诉说,只觉心中一片惆怅。于是,抬头而见月,一解思念的凄苦,但此月偏偏又是当时扬州照人离别之月,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思愁愈来愈浓。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诗中描写妻子常年孤独的等候,心中不由生了怨恨,她怨夫君漂泊天涯,不能像明月抬首可见;她又怨夫君像明月,暂满还亏,短暂聚首又别离,难得过细水长流的日子。诗人吕本中常年漂泊,中秋佳节他思念远方的妻子,诗中却是借妻子之口说出相思,更让人幽婉动容。

  银色,月圆,嫦娥玉兔临飞天。爱恋,忆怀,中秋望月独伤怀。“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夜静谧,月明亮,离愁如丝,月圆人不圆。“谁能见秋月,不起故山思”屈大均《吹笛》,那一轮圆月,永远成了团圆、相思的代名词。

  月,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意象,备受古代文人的青睐。新月如眉,烟月迷蒙,花月迷离,皓月当空。人们咏月、赏月,是因为月亮给人带来光明、希望和思悟。

(文/孙丽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