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作品评析
  • 淬跨界之火,锻红色名片——评音乐剧《血色三河》(凌逾)

    原创音乐剧《血色三河》锐意创新,创用“舞台艺术+影像艺术+电子游戏”的高科技全息全景投影,“重现”革命历史,锻造出新时代、新创意、新气象的粤派红色文艺作品,入选2020年第十四届广东艺术节参演剧目。作为革命战争题材音乐剧,该作品在舞台艺术的虚实相生、歌剧音乐剧融合、刚柔相济表达展军魂、家国情怀的地方风格等层面多有开拓,对红色文艺创作多有启发。

    2021-03-15详情
  • 台上台下的人生演绎——评电视剧《装台》的叙事艺术(江腊生 江辰炀)

    电视剧《装台》聚焦古城西安“装台人”这一特殊群体和“城中村”这一特殊空间,讲述了普通民众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温暖真切的日常故事,富有生活质感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本质内涵。剧中每一个装台人,在喧嚣而又窘迫的生活中,用他们的情怀、担当、韧性支撑起一个温暖的人性世界,表现了不慌不忙的坚强。其中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与温情,又潜在地与传统的民间伦理相契合。艺术上,电视剧通过大量引入地方传统文化的元素,将秦腔文化与现实世界构成互文,叙事张弛有度,既有感人的生活细节,又处处闪烁着生命与文化思考的亮光。

    2021-03-15详情
  • 影像记录中的“技—忆”留存——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综述片 (杜彬 彭慧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重要要素;而传承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三个文献片和一个综述片的制作。这些作品具有地方性与历史性并存、学术性与完整性并行、艺术性与原生性并举等显著特征。通过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的影像记录,使传承人的珍贵“技—忆”得以长久留存,有助于其多样性传承和传播。

    2021-01-18详情
  • 轮回的困境之力——评王斐南歌剧《奥菲欧》 (杜莹)

    古希腊神话《奥菲欧》以其表达人类如何面对困境的永恒主题,成为世界众多著名作曲家歌剧、器乐名作经久演绎的题材。中国青年作曲家王斐南在其歌剧《奥菲欧》(2018)的创作中,基于以自觉的当代意识与东方文化观念重构的戏剧时空与戏剧结构,成功地以化古融今的个性化音乐语言与象征性的音乐修辞构筑出意味隽永的音乐世界,并与历史上同题材歌剧在音乐上形成了具有互文性的意义网络。此歌剧彰显了作曲家以艺术的感知捕捉并表达对于个体生命的严肃思考和对社会文化潮流与相关社会议题回应的创作特色。

    2021-01-18详情
  • 影像中的中华文化——评电影《地久天长》(高永亮)

    电影《地久天长》围绕两个家庭的故事表现出对以孝为本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破坏和重构,通过隐忍、克制的表达折射中庸哲学思想,在人物的偿还与救赎中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中公平正义及至诚的价值追求,是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下中国人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最后以“大团圆”式的结局礼赞地久天长的友谊与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影片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及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

    2020-12-21详情
  • 龙门阵里的人性深度叙事——评马识途《夜谭续记》(李明泉 肖雅心)

    马识途的《夜谭续记》讲了十个十分精彩的故事。他以四川方言作为摆龙门阵的叙述语言,形成独特的四川话思维。他贯穿性思考社会人生,将“人”放在历史演进中加以解剖,深刻反思特定时代与社会、与人性的内在关联和影响,以人物复杂多变的命运轨迹揭示和表现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马识途已挣脱一切艺术表达的各种束缚,获得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抒写状态,表现出一种通泰、通达、通透、通畅、通平的写作境界,在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的生动叙事中展开对人类、人间、人生、人性、人情的形象描写和深入思考,让文学成为他百年人生经历的文献记录和思想档案。

    2020-12-09详情
  • 爱之悲喜 生之离殇——《K-英国情人》叙述节奏探析(唐莉)

    节奏是艺术之美的灵魂所在,节奏变化体现事物发展的本原,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文学和音乐同为时间艺术,情节和旋律同样都在时间的横轴上展开。本文借用奏鸣曲的结构图式来提炼小说《K-英国情人》的结构框架;再从文学层面,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一组意象的对比、再现以及照应、回环将作品缝合成一个形式律动、节奏起伏的整体,同时又在情节和情感的延伸中获得不绝于耳的旋律,将爱之悲喜与生之离殇呈现得诗意盎然;最后从哲学的层面指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将欲望主题与音乐表现完满结合,以及对叙述节奏恰到好处的把握。

    2020-11-24详情
  • 权力迷境里的警世之喻——论张平长篇小说《重新生活》(冯祉艾)

    《重新生活》以前瞻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书写了特权影响下的世相百态。小说聚焦于武祥一家的命运起伏,力图通过魏宏刚落马前后的深刻对比描写腐败所带来的危害。小说避开了戏剧化的反腐斗争,转而开展贪腐文化的反思,给世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2020-10-14详情
  • 都市情感剧的艺术探索及话题建构——从电视剧《都挺好》说开去(李勇强)

    取材于当下生活的都市情感剧,直面当代人面临的情感、道德、价值等困惑,呈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2019年热播的《都挺好》为代表,不仅观照现实社会矛盾,且在情感表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性、复杂性被凸显出来。此外,这类都市情感剧在情节内容上艺术性地融入公众话题,表达出社会问题的多重属性,呈现了当前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现状。但因趋就电视剧的娱乐属性,也出现了模式单一、情节雷同等问题,最终偏离甚至脱离了现实。坦然面对大众议题、艺术性地把握社会矛盾、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应是都市情感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0-03-03详情
  • 时代之声与青年成长——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陈冬梅)

    《海边春秋》无论从创作背景还是人物塑造上,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的正能量,呈现了新时代的纵深与壮阔,特别是把青年的成长置于整个时代发展进程中,从细微之处见真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时代仍然有它的困难和挑战。青年是时代的阅卷人更是答卷者,小说鼓励青年在矛盾中寻找多方共赢,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观察、理解和期望。

    2019-10-30详情
  • 真实与虚构的编舞——评电影《何以为家》(朱靖江 高冬娟)

    作为一部兼具纪实质感和虚构叙事的电影,《何以为家》呈现出鲜明的“真实与虚构的编舞”的影像风格,其不仅在创作过程和形式风格上体现出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探讨。本文通过对影片主题、叙事、形式与风格等诗学原则的解读,结合对该片艺术实践过程的人类学诠释,探究其对电影知识生产的意义和对中国同类型电影创作的启示。

    2019-10-30详情
  • 网络剧走出娱乐洼地的有益探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陈友军)

    赢得较好口碑的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在类型命名上巧用“古装”置换“历史”,在虚构的历史想象中寻求价值的突破,凸显“悬疑”的娱乐色彩。该剧通过塑造各色熠熠生辉的底层人物,书写了一段表面繁荣实则矛盾丛生的大唐历史,增强了该剧历史批判的力度。令人遗憾的是,该剧价值线索的错综、复杂、对立带来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逻辑偏差和艺术表达的困境,但走出浅层娱乐的洼地、向内容审美迈进的努力,让该剧仍不失为一个较优秀的网络剧范本。

    2019-10-30详情
  • 从传统民族文本到现代影像改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时代创新(潘路路)

    改编自民族传统神话故事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创新的配比,无论是对于熟悉文本的陌生化处理,还是带有“弧光”的全新人物设计,抑或是在主题层面的时代创新,不仅契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更引起了当代观众的精神共振,在票房与口碑上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影片牢牢把握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宣扬了自我奋发的斗争精神,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作为文艺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本,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2019-10-14详情
  • 以虚写实 以实喻虚——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刘忆)

    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是一部以修筑青藏铁路为背景,表现汉藏军民情谊的现实题材作品,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铁道兵筑路人和藏区人民在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希望与信仰、生命与死亡、家园与梦想、爱与力量的主题。本文围绕该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叙述情感的节奏和虚实之路的多重含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舞剧在现实意义表达方面的艺术创新和文化意义,揭示作品通过肢体所阐释的“天路精神”。

    2019-09-05详情
  • 心灵探索与精神抵达——《酗酒者莫非》舞台艺术的美学阐释(张荔)

    本文以《酗酒者莫非》舞台叙事和艺术呈现为研究对象,探究陆帕及其团队的思想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如何转化为舞台创作,即史铁生用文字酿造的“写作之夜”何以转化为陆帕的“戏剧之夜”。文章着重从对话与交融的跨文化改编、循环往复的环形结构和诗意的象征三个维度对该剧的舞台艺术进行美学分析与阐释。

    2019-07-31详情
  • 机器的进化与工人生存情绪的改变 ——从肖克凡的《机器》谈起(张红翠 张祖立)

    小说《机器》对工人阶级崇高劳模精神的塑造以及对机器生产的艺术化书写是有条件的,即机器的低智能化。这一条件决定了工人的生产体验有相对的自由性、参与性,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尚未消失。当机器进入高智能化的进化阶段,人的自由性和参与性被标准化高节拍的生产线所挤压,工人作为“人”的存在便被隐没在了生产线的背后。后者的工业经验是当下工业写作较少捕捉和处理的,《机器》的叙事无意中触及到这一视点,透露些许反思的端倪。而与之相应的,则是当代生产线中农民工诗人的写作,它有效地补充了时下工业小说写作的经验空白。

    2019-07-03详情
  • 悲剧典范的现代诠释——评双语版戏剧《阿伽门农》(唐凌)

    《阿伽门农》是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剧作,被公认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并对后世西方现代戏剧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中希两国戏剧艺术家们精心打造的双语版《阿伽门农》,在保持古希腊悲剧的古老质朴和迷人风采之外,也对古老的戏剧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的尝试。事实上,双语版《阿伽门农》的推出属于中希两国共同推进文化与戏剧交流、合作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中希双方已经先期采用现代诠释和双语演出的创新观念及手法,联手推出了中国悲剧经典《赵氏孤儿》。中希两国的戏剧艺术家们对于《阿伽门农》和《赵氏孤儿》的成功的现代性演绎,不仅代表了中西戏剧交流的历史传承,而且彰显了中外戏剧艺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当代意义。

    2019-07-03详情
  • 千年胡笳又吟唱——观音乐剧《爱•文姬》(冯亚)

    上海音乐学院的原创音乐剧《爱•文姬》的人物塑造既尊重历史文献,又体现了当代价值要求,以爱为主线塑造了蔡文姬复杂人生经历中形成的坚韧、独立、仁义担当的人格精神,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在音乐表现上,该剧通过泛交响化的音乐和富于人物性格色彩的音乐剧唱法的融合和探索,在音乐风格上形成了流行、古典与民族的融汇。古琴、《胡笳十八拍》、书法口诀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突出了该部作品在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全新探索。

    2019-06-05详情
  • 未来的未来在哪里?——谈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观(杜学文)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对宇宙存在及其文明的深刻思考。其观察宇宙的方法论不是对宇宙的仰望,而是一种从宇宙出发的平视。他并不认为宇宙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多元的。宇宙一直处于运动之中。不同的宇宙存在相互联系作用,形成宇宙的统一体。在这样的运动之中,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宇宙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存在微不足道。但是,这并不等于人类没有价值,没有希望。相反,人类由于具有理性、情感、好奇心与创造力、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对宇宙而言具有独特价值。也正因此,人类总是拥有未来与希望的。

    2019-06-05详情
  • 情歌一曲动京华——观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文豪 仲呈祥)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改编自小说家阿来的同名长篇小说,全剧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创作和反复锤炼,最终实现了由小说向歌剧的巧妙转化,使得全剧具有了十分难能可贵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民族歌剧《尘埃落定》于2018年在重庆首演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歌剧院院长将此作品献礼新中国,于2019年3月17日在北京上演。本文就剧情编创、舞台空间、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9-06-05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