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民间文艺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自我重塑(毛巧晖)

    民间文艺在融媒体语境下呈现出融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丰富样态,其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场域及审美表征均有所变化。借助媒介话语,民间文艺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在传播空间、社会价值、话语表达等多重维度的建构中,承继和延续其精神内核与审美理想。面对全球化的时空观转型与象征性边界的形成,民间文艺跨越时空界限,建构了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唤醒了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对文化认同的重新组合和塑造中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2020-08-11详情
  • 李泽厚音乐美学思想的三大范畴(韩璐)

    《华夏美学》与《美的历程》构成李泽厚先生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内外篇。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演进与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对应相连,展现出中国艺术精神的广博与厚重,同时,李泽厚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有着独到见解。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实践,论述《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中李泽厚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论题——和、情、韵,及其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020-08-05详情
  • 沈鹏人文思想的艺术实践及影响(陆祖鹤)

    沈鹏先生是我国艺术界的学术带头人,也是诗人、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他的人文思想和书(画)诗文的创作情怀及特点,对我国文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从沈鹏人文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入手,将其人文方法及其书(画)诗文牵成一线,彰显沈鹏一直以来所倡导和践行的“尚自然”“松束缚”“扬个性”的文艺创作思想,展现其“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融通各艺术手法”等书诗文创作特点。沈鹏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要成为真正的诗人、艺术家,“人文修养”“家国情怀”是必不可少的。

    2020-08-05详情
  •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质及创新性发展(袁济喜)

    传统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她是在远古生民的生存与创造活动中形成的。传统艺术精神追求人生的自由与解放,在儒、道两家的思想形态中得到孕育与光大,汉代以来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兼收并蓄,富有活力。传统艺术精神具有自我批判、不断创新的功能,在近现代获得重新阐释与发展,成为我们今天艺术精神的重要来源。

    2020-07-31详情
  • 技艺视角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王廷信)

    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是一个时代命题。技艺是维护中华传统艺术的本体存在和延续关键。技艺包括知性和操作两个层面。在知性层面,重在培养艺术家“以心感物”的素养及其对创作的认知能力;操作集中于艺术家对创作媒材的认知、对创作工具的掌握及对创作技巧的驾驭。从技艺入手传承传统艺术的资源包括知识和教育两大方面。知识资源包括艺谱、艺诀、艺论,教育资源包括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以技艺为视角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的方法主要是模仿与创造,模仿是基础,创造是归宿。模仿与创造均须围绕艺术家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进行,这是决定中华传统艺术传承成效的关键因素。

    2020-07-24详情
  • 社会转型中的个体迷失与回归想象——重读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路春艳 张雁飞)

    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对特定时代的城市风貌以及市民生活进行了不着痕迹的书写,其纪实风格赋予了影片清晰的社会学意义。同时,个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诉求又呈现了大时代社会变革中人的焦虑与挣扎,特别是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区的联结诉求。影片对这种共同的生活经验进行冷静书写,本质上是对人自身的观照和思考,主题素朴而意义恒远。影片中人物处境的空间呈现、“集体人”在转型期的退群焦虑、社区生活对个体的抚慰,合力指向对人的存在境遇的思考,使影片在纪实之外多了一重关于个体迷失与回归的寓言意义。

    2020-07-15详情
  • 为当代戏曲典型人物注入新审美观(罗松)

    现实题材戏曲剧目在当代剧坛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是作品艺术效果和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新时期的不少剧目存在人物行事逻辑非黑即白,艺术形象脱离现实等问题,导致角色苍白空洞,剧目丧失感染力。当代优秀的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应规避传统固化模式,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地域特色五个方面探索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路径,用新的审美观和新的艺术语汇塑造鲜活生动、丰满立体的当代新人形象,为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总结经验与规律。

    2020-07-14详情
  • 塑造典型人物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选择(毛宣国)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书写属于时代的典型人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的重要选择。塑造典型人物关键在于把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矛盾,触及时代的痛点。当今文学的典型人物塑造,在思想的深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表现人物命运和精神状态的普遍性,以及人物性格的生动性、丰富性、完整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许多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不再像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家那样保持对文学的真诚与热爱,密切关注当下的生活,努力去表现历史剧变中的社会生活矛盾和人物命运,自然创造不出能够深刻反映时代,触动人们心灵的典型人物。

    2020-07-10详情
  • 刻画新人形象 树立时代典型(陆贵山)

    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典型。19世纪西方民主主义作家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提供了可资效仿的范例。塑造典型人物和新人形象,弘扬历史精神,有助于推动历史变革,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作家艺术家应当坚定理想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既不人为地拔高英雄人物,也不贬抑、消解和颠覆英雄人物,反对虚无主义的历史观、超越的历史观和滞后的历史观,克服文化保守主义、世俗庸常主义和拜金主义,塑造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的新时代英雄典型和新人形象。

    2020-07-10详情
  • 新时代英模剧的典型形象塑造(李跃森)

    新时代英模形象是当代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电视剧创作应从真实性、完整性、成长性三个层面塑造人物形象,讲述生命故事,把时代精神与人性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为电视剧人物画廊增添些堪称典型的艺术形象,并且在艺术形象典型化的路径和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进而丰富现实主义的内涵。

    2020-07-09详情
  • 武汉外卖骑手战“疫”微博的审美体验(邓韵娜)

    武汉外卖骑手“计六一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坚守岗位,并将工作中的审美体验记录在微博之中,获得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支持。他的微博创作将日常生活、工作与审美体验结合起来,通过碎片化的记录呈现出真实的内在性情与统一的审美经验,在继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同时,也具有了与“微时代”相对应的后工业时代特征,打破了“言志”与“载道”、审美与生产、个人与集体、城市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2020-06-17详情
  • 战“疫”网络展与当代书法发展的若干思考(叶培贵)

    本文通过对战“疫”书法网络展的观察探讨当代书法发展的三个问题。关注书法的“场合”,尊重审美的公众性,可使书法重新回归生活,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文辞及其所关联的社会生活是笔墨得以生成的情境,深入这个情境,书法才可以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时代的笔墨符号。“微信息”时代的书法人才队伍建设,应当进一步关注与网络保持密切联系的人才,从而使书法与社会、与时代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与其他人才一起,共同推进书法艺术的发展。

    2020-06-17详情
  • 点亮英雄主义的文学之灯(傅道彬)

    2020年开年的全民抗击疫情行动,催生了一种文艺现象——战“疫”文艺。战“疫”文艺的爱国主义旋律和英雄主义主题,引发了我们对英雄主义文学主题的思考。英雄主义文学经过了神性英雄主义、历史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发展历程。高度的正义感和道德意识、天使与魔鬼的冲突模式、艰难与曲折的历史叙事和宏大而庄严的审美追求,成为英雄主义文学的鲜明特征。观念的绝对化、艺术的简单化,使得英雄主义文学陷入困境。新时代的英雄主义文学是对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史诗性书写。新时代的英雄主义文学的英雄性应该从人民性出发,显示鲜明的个性,闪耀人性的光辉,具有历史反思精神,体现崇高的审美追求。

    2020-06-17详情
  • 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跨性品格(王一川 )

    文艺评论在当代中国虽然已成为一个规范性行业,但又面临制度归属的悖逆。它取代文艺批评而成为文艺工作的规范性词语及当代中国公共政治话语圈的规范化行业概念,走上一条与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美分科话语圈的学科细分有所不同的道路。当代中国文艺评论是以艺术品公共价值的阐释和评价为中心的跨界别、跨行业、跨门类和跨学科的公共文化艺术行业,即具备跨性品格的行业。它可以在文学艺术圈、文化艺术传媒经济圈、文艺美分科话语圈和公共政治话语圈等四个话语圈之间起到串联作用,处在当代中国艺术公共领域构建的核心地带,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公共领域的独特本土修辞习性,还有着依存性与自主性相交融的双重特质,堪称新兴艺术形象世界与文化传统世界之间赖以串联的使者。

    2020-06-16详情
  • 中西声乐艺术的融通与回归——兼论西洋美声唱法如何演绎中国作品(孙媛媛)

    以美声唱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声乐艺术传入中国百年来,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土”“洋”之争曾长期困扰着我国声乐界,二者之间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进步,目前中西声乐艺术已经超越了“土”“洋”之争,回归到声乐艺术规律的正轨上来,“土”“洋”之间相互认可、互相借鉴却又更加注重回归自身特色、各美其美。从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方向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看,融会贯通、中西合璧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从业者广泛共识。从教学实践和艺术呈现反馈看,更加注重运用西洋美声唱法演绎好更多优秀中国作品,有效提高中国声乐艺术在当今国际声乐舞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仍是亟待夯实的基础工程,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大胆探索。

    2020-05-25详情
  • 当代文艺发展中的制度经验——评《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史》(罗宗宇)

    《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史》系统梳理了70年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史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及以文艺大众性为基础的特点,注重从理论上回答历史何以如此的问题,总结提炼了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为研究当代中国文艺政策提供了学术借鉴。

    2020-05-13详情
  • 艺术表达时代精神的四重维度(王海龙)

    时代精神与艺术,是文艺领域经久不衰的理论话题。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需要在时代精神的四重维度——时间性、空间性、人性和真实性——中具体展开。时代精神的时间维度体现为传统、现代、未来三个历时性面向的贯通;空间维度体现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共时性交融;人性维度体现为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真实维度则体现为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充分协调。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现就体现为历史性传承与现代性创新的统一,民族性彰扬与世界性观照的统一,个体性表达与社会性书写的统一,现实性回应与超越性诉求的统一。而对此最好的诠释,就在每一时代的艺术经典之中。

    2020-04-24详情
  •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学经验(陈友军)

    “时代精神”是衡量电视剧品质的重要尺度,本文旨在探讨“时代精神”审美化的经验以及艺术表达的美学路径。这种经验体现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是其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本质的呈现;现实题材电视剧从不同阶段的现实生活出发,是“时代精神”生长和培育的沃土;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立足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涵。此外,本文还从电视剧作为形式与内容相融通、相统一的“综合审美”,“人民美学”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提升,网络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时代精神”表达的美学路径。

    2020-04-24详情
  • 文学如何应对时代大考(刘琼)

    以记录和表现为特征的文学创作实践无法脱离时代生活现场。探讨时代精神和文学表达关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时代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时代的底色。建立在这个底色上的文艺创作,是时代的文艺创作。每个时代的思想方式和精神气质,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对个体产生作用。个体感同身受,形成理解力和认知力,发挥想象力和表达力,写出疗治人心、见证时代的作品,推出与时代精神相匹配的创作。这样的理想作者越多,文学才不会辜负时代,文学的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才会同步。文学应对时代大考,不仅要及时,更要有效。

    2020-04-20详情
  • 培根铸魂:文艺的社会功能与实现路径(路侃)

    培根铸魂体现了文艺的大局观,贯穿于文艺发展史,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新时代文艺的培根铸魂要突出时代性、精神性和人民性,把握生活化、时代化、青春化三个重要维度。文艺作品要有思想的光芒、锐气和力量,通过美的创造、传播和欣赏实现培根铸魂,利用技术创新加深精神感受,提高认识维度。人民的伟大实践是艺术的根与魂的根本来源,文艺工作者要自觉与社会实践保持紧密联系,从中汲取创作营养。

    2020-04-20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