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意境”范畴的现代阐释尝试——从20世纪中叶的系列论争谈起(简圣宇)

2021-02-0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简圣宇 收藏

  内容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意境”范畴的现代阐释问题引发了学者们的系列论争。论争各方观点不同,但都聚焦于如何在当代语境中赋予传统范畴有效性的问题。推动“意境”范畴的现代阐释和现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国传统理论自我革新的内在需要,也是外部环境变化之后的时代需要。作为推动古典审美范畴现代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它启示学界在阐释古典美学和构建当代美学时,既须正视传统美学本身存在的前现代缺陷,同时也须避免出现脱离本土传统深厚的思想脉络的“无根”创新。

  关 键 词:意境 古典美学范畴 典型 空间境象 美学论争 美学理论

  如何推动古典审美范畴的现代阐释乃至现代转型,是中国学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命题。特别是在强调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下语境下,我们需要理解所谓“创新才能激活美学传统的当代意义”[1],既重视承接中华美学的优秀传统,以传统资源为凭依,又积极面向未来,从而构建能够回应当下理论和实践诉求的中国当代美学。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这段时间,若干学者针对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的“意境”展开过系列论争。这次小型论争最早是由青年李泽厚发表《“意境”杂谈》一文引起,他试图用当时的话语资源和观念表述来对“意境”范畴进行重新表述。时隔数年之后,由蔡仪《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一文引发的对“典型”范畴的学术热议又让此文重获关注。学者程至的发表文章《关于意境》,对李泽厚用“典型”范畴来阐释“意境”范畴导致的问题提出批评。尔后青年李醒尘和叶朗又针对程至的“空间境象”等问题撰写《意境与艺术美——与程至的同志商榷》一文参与争鸣,认为程至的所坚持的旧意境范畴已经不能反映当代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现实斗争的内容,其内涵必须加以扩容。

  该论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们推动古典审美范畴现代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在当时精神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他们思想探索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已属不易。这次论争产生了相应的后续影响,如李泽厚和叶朗成熟期的核心思想在这次争论中初见端倪。李泽厚后面提倡“积淀说”即是对自己青年时期所推崇的“典型”等理论的自我反思。而叶朗日后选择以“意象”而非“意境”作为自己美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由此意识到意象是意境生发的结构基础,而意境则是意象在空间维度上的扩展,故而理论基点必须落实在“意象”这种基始性范畴而非“意境”这种延伸性范畴之上。参与20世纪中期这次就“意境”范畴展开论争的几位学者都为了在美学领域应答时代需要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区别只是在于探索的路径各有差异。他们在这次论争中形成的思路、见解,以及后来由此衍生出的自我批判和反思,不但对他们各自的学术生涯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美学史产生了延伸性影响。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圣宇 单位:扬州大学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期(总第64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期目录

  意象经营意境生(胡经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