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正文

致敬七十年: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

2019-10-2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10月14日《中国美术报》第四、五版刊出通栏专题《新时代青年文艺评论再出发》,10月21日《中国艺术报》第六、七版刊出通栏专题《承前启后,青年文艺评论家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文艺评论网特专题转载。

  主持: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

  ●于冠超(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创作的每次现代性转型都与国家重要的转折和变革相对照,并在美术形象和艺术精神上反映出国家形象的建设过程。国家形象建设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党的文艺方针倡导下艺术创作为人民大众的新艺术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解放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的、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创新实践描述了新农村的生活,树立了新的人物形象,摆脱了传统与西化形式的影响,绘画的内容更为深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是中国国家形象的基础,是美术作品形象的生活来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创作的历史土壤。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尤其在上世纪50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中,出现了《开国大典》《强渡大渡河》《红军不怕远征难》等一大批符合从艰苦奋斗的革命斗争中走出、打造健朗朴素新中国的国家定位、代表共和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形象和艺术符号。

  三是改革开放后,从罗中立的《父亲》中经历苦难的新农民形象的出现到詹建俊的《潮》对青年农民形象的塑造,随后一大批表现城市农民工和普通市民生活的形象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表现出当代艺术思潮下美术创作在探寻变革的艺术诉求。新兴的城市生活被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载体展现出来。

  四是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思考民族的命运,关注现实生活,面向理想的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展望。

  ●宋展翎(中国影协理论研究处处长):新中国电影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1949年-1966年,是社会主义电影的初创时期。这个时期的银幕形象是充满了热情和感染力的,各种类型基本都有所呈现。八大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建立及其创作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二、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03年启动电影产业化改革。电影的创作生产和市场规模起伏比较大,也是发展和问题并重的一个时期。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四代导演同时创作的时期,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外片的冲击以及机制体制对市场的不适应等原因,电影市场和社会关注度一度下滑到历史低谷。三、从2003年到现在。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驶上产业化的轨道,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从艺术质量和工业水准上都经历了变革和发展,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新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近些年,随着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和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在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的前提下,中国电影应展现出属于东方文化的独特个性、中华审美风范和民族化的美学风格。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新世纪以来,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自信的提法提振了整个戏曲行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从国家政策层面到社会各种力量的合力,让戏曲青年创作人才和评论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前,青年戏曲人才的成长迎来了“三多”。

  培训多。各个层级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为年轻人才提供学习机会。典型的如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包括编剧班、导演班、舞美班、音乐班、评论班等,现在已经办了四年。中国剧协举办了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效果良好。近几年国家艺术基金的各种培训班更是在各个地域落地。

  机会多。戏曲创作和评论以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机会太少,很多青年人才看不到希望。这些年国家从上到下有意识地给青年创作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例如国家艺术基金专门设有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相关院校也有孵化助推平台,这些年行业内涌现了一批青年戏曲编剧和评论人才。

  交流平台多。以前限于条件,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埋头苦干,对行业发展和整体趋势了解不多。现在的交流能够跨地域、跨平台,让青年人才更好进入行业、了解趋势。“西湖论坛”就非常典型,集合了文艺界各个领域、各个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才互相交流,推动了青年戏曲人才更好成长。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副研究员):青年文化自启蒙时代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现代的世界历史进程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先锋角色。通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青年也开始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以移动互联网为表征的媒介迭代浪潮带动了各领域、各层级等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经验的发展和更新。我国移动互联网普及程度比较高,本土的青年文化、亚文化正在生成着具有世界史意义的原创性文化经验。例如,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传统文化与主旋律题材不断收割影视、互联网等领域的收视率、点击率纪录。

  当下我国的亚文化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开始基本超脱出欧美曾经的、在改革开放之后被我们以“常识”来接受的概念范畴,其复杂内涵和对当代历史的影响,亟待深入评估。面对新时代的青年文化、亚文化,应该有更包容的态度和更纵深的视野,引导青年文化、亚文化更好地迸发出先锋性、创造性。这是一个长期的文化治理过程,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文化治理能力、体系的一大内在考验。

  ●白锐(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当代青年书法创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面向。

  根植传统:上世纪80年代,在书法复兴的浪潮中,伴随着“书法热”兴起、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书法类报刊媒体推动、书法美学讨论带来的思想解放,中国书法进入狂飙突进的发展状态,具有示范性的青年书法家代表便是新古典群体。

  多样融合:上世纪90年代,青年书法创作中呈现一种“反传统”的尝试,从“现代书法”走向“书法主义”,乃至“后现代书法”,由于边界的泛化,最终导致“书法”与“非书法”并存。另一个方面,基于对上世纪80年代书法发展的冷静思考,书法新古典主义、新文人书法、民间书风、流行书风、现代书法、“广西现象”等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发展。他们鲜活强烈的时代气息、勇猛精进的开拓意识值得称道。

  借古开今:新世纪以来,青年书法创作走上稳定发展的理性道路,重温传统、再现经典成为书法创作的旨归。从连续四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来分析,以回归经典为旨归,包含对帖学、碑学、碑帖结合的全面理解,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面对传统、吸收传统、反思传统,是根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延伸阅读:

  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文艺评论的准绳(仲呈祥)

  聚焦创新,办好“西湖论坛”(庞井君)

  造型艺术与新时代中国形象

  媒介融合迭代与文艺评论新样态

  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与现实主义精神

  人工智能与艺术未来

  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现实精神

  “融”语境下的文艺发展新生态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杭州召开

  青年文化里有什么?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致敬70年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 “西湖论坛” 开幕式在杭州举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