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巧借科技激活非遗 勾勒“人文湾区”画卷(刘妍)

2021-12-16 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刘妍 收藏

  千百年来,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蕴含着龙的传人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传承至今。在我国,龙舟竞技源远流长,群众基础广泛且深厚。在粤港澳大湾区,“扒龙船”“食龙船饭”更承载着一代代人“同饮一江水”的共同精神文化记忆,既是“敢为天下先”、拼搏进取、不甘人后的性格写照,也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活愿景。

  大型现代舞剧《龙·舟》故事发生背景就设置在粤港澳大湾区。水乡的4名青少年,受龙船首“大狗头”手工匠人爷爷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打小熟悉水性,热爱龙舟文化。8年后,国际龙舟赛召开在即,女教练李尖尖受命召集大湾区及全国优秀青年,组队代表国家队出征,香港、澳门、顺德分别有一名男青年加盟。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犹豫、抉择的成长历程后,他们不畏艰辛、团结协作,最终为国家赢得荣誉,也为大湾区的父老乡亲争了光。同时,男女主角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个人成长,找到人生的方向。

  作品结构是艺术作品的内在组织与构架。对于舞蹈作品而言,结构是否处理恰当,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龙·舟》的起、承、转、合,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想象之外。总体而言,该剧采取的是诗意化的结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叙事结构。即舞者根据音乐律动和节奏,以戏剧化的复杂肢体语言来推进舞蹈叙事,形成作品独特的诗意结构。

  剧中较多地运用改编、混音后的岭南地区特色歌谣,赋予民间音乐新的演奏表达方式,添配以标志性、激昂奋进的鼓点,让人耳目一新,热血沸腾。音律动感且极富现代性,生猛且多元,正如大湾区人深层次的性格。舞蹈编排方面,或若和风细雨,或若大浪拍岸,精妙地阐释了主人公情绪变化、情愫抉择,例如因为训练繁重而出现的疲乏状态等。舞者肢体动作行云流水,满含张力,他们手中的船桨,不再是单一的道具,而是肢体的延伸和扩展。众人赛龙舟的动作,包括坐姿、握桨、插桨、拉桨、出桨、回桨等,强调突出了肢体的整体性和律动性。身体与道具、音乐与舞蹈、精神与物质、虚拟与实体呼应配合,多维度、多层次地增强了舞蹈的气韵和感染力。有几场戏里,舞者像运动员一样需要“炫技”,静控腿旋转、胡旋式连跳……主演们超强的舞蹈功底、高难度的技巧呈现,赢得阵阵喝彩。

  《龙·舟》这部作品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除了要归功于舞蹈动作质感的轻盈、空灵和飘逸,舞蹈语言设计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科技元素与舞蹈艺术、肢体语言、音乐叙事的创新性融入。以下半场的“VR实战演练”一幕为例,男女主角在比赛中败北,遭遇重挫,沮丧、无助、怀疑、互不信任等负面情绪大爆发,戏剧冲突达到高峰值,这一场戏对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都很重要。在这一幕中,既刚又柔的舞美设计效果,是人物内心的镜像投射,是传统与现实交锋的具体外化。传统舞剧的节奏强调完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舒而不缓,紧而不乱。科技VR元素的介入,则令剧情节奏发展上打破常规,“人机博弈”,时空交错,舞蹈节奏变得复杂、不可捉摸,人物性格和情感亦随着变化而推进。这种交融性的美学特质具有异质性和特殊性,天然具有一种审美上的陌生感,也让传统竞技项目龙舟在舞台上绽放出具有未来气息和机械美学的酷炫色彩。

  从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精神共识、标志性集体记忆入手,挖掘题材、大胆创新,打造有影响力的舞台精品,已日渐成为建设“人文湾区”、提升岭南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共识。大型现代舞剧《龙·舟》向我们展示、描绘了一幅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生机勃勃的“人文湾区”图景,代表传统的龙舟文化和代表未来的科技元素在剧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回想起赛龙舟前,德高望重的长者用新毛笔为龙舟举行的“点睛”仪式一幕,不禁令人遐想:在未来的大湾区文艺舞台上,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舞台精品力作,以科技和创意作为激活传统人文底蕴的那支“点睛之笔”吧!

 

  (作者:刘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协理事,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文中图片来源于“广州歌舞剧院”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儿童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在“科学的诗意”中呈现时代的镜像(刘妍)

  守正创新的2020年网络剧(刘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