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疫”战之下的文艺在场

2020-03-0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赵亮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一批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23篇:


“疫”战之下,文艺的在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者,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虽不能奋战在抗疫一线,却以疫情为命令,以防控为责任,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以笔为矛,以声为鼓,以舞为剑,拿起特有“武器”奋力出击,在另一条战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用更多有大爱、有情怀、暖人心的文艺作品,集结起磅礴力量,汇聚成爱的暖流,让文艺的使命任务在这重要时刻再次凸显与升华。

(来源:湖北文艺网)

  在宏大叙事中提振士气

  文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能举重若轻、潜移默化,有效作用于人的思想和情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纵观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水准、丰厚的人文情怀,在作品中传递中国精神与民族气魄,展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与西方艺术着重描绘灾难的细节和生命的脆弱不同,中华抗疫文艺作品多是浓墨重彩地赞颂英雄、传递大爱,在悲壮中挖掘支撑和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牺牲、奉献、奋斗、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成为在灾难面前提振士气的制胜法宝。

  这类大气豪迈、激昂振奋、情感真挚的文艺作品能在最短时间内走红网络,受到热赞,力量在指尖传递,也在胸中集聚。笔者认为,灾难情境下,诗歌和音乐的独特美学气质最能感染人打动人。在这次抗疫主题文艺作品中,这两类作品数量庞大,其中不乏精品。如歌曲《我们在一起》,以“巴黎街头,细雨打湿黄鹤楼;东京子夜,热干面在梦里头”为开头,“巴黎”“东京”“黄鹤楼”“热干面”,镜头的摇移巧妙传递出世界各国人民对武汉的深情牵挂。在诗歌《武汉 武汉 锦州呼叫》中,“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两座城市因毛主席的垂爱而自豪”,以伟人的昔日话语展现出相融相通的城市情怀。

【视频】《我们在一起》 作词:武雪梅  作曲:张德建  演唱:张德建(来源:湖北文艺网)

  当然,在众多作品中,也不乏将灾难诗意化的“灾难文艺腔”,浮于浅表、止于煽情的献媚之作,情感枯竭、难见初心的应付之作,对此应加以警惕。

  在个体关照中抚慰人心

  在文艺与灾难的对话中,不尽然是摇旗呐喊,也有浅唱低吟。在宏大叙事之外,也聚焦个体,关注普通人的尊严与权利,关注每一个名字、每一个躯体的坚强或脆弱。文艺工作者带着对生命的敬畏,抒写着灾难下每一个个体的喜怒悲欢,让受众在共情之下达到情感的抚慰和情绪的疏导。通过大光圈下的人物“特写”,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作为个体的艰难抉择,看到了快递小哥平凡中迸发出的伟大,看到了方舱医院里那位内心沉静的读书男,还有社区工作人员、环卫工人、交通工作人员等。疫情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常态,上演着一个又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这些都需要文艺作品去捕捉和讲述。

  组诗《天使的语言》以媒体报道的真实医护人员为蓝本,以他们自述的口吻展开。其中一首写的是一位医生连续工作24小时回到家,她拒绝了女儿拥抱之后内心的挣扎与坚韧。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

我浑身像散了架一样

真想找个人靠靠

可当女儿扑过来时,我却本能地制止了她

——别抱我,别靠我太近

看着女儿惊悚的样子,我眼泪瞬间就出来了

是委屈吗?我不敢确定那一刻的感受

  读到这里,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会产生共情:哪里有天使,他们只是在负重前行。这种内敛不言更让我们感动于白衣天使们的默默奉献。

女儿杨舒然翻看妈妈马擎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归来时医院颁发的荣誉证书(来源:光明日报)

  在形式多样的艺术表达中传递常识

  文艺作品形式丰富、入情入理,在宣传教育上更能深入人心、易于接受。这次抗疫主题文艺创作中,有一部分作品在传递常识、匡正认知、宣传科学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漫画、招贴画,正确解读政策文件、科普病理常识、宣传防护知识。曲艺工作者以快板、小戏小品等形式,让防疫宣传工作不单单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更加贴近生活、灵活多样,深受人们喜爱。疫情暴发之初,最早流传于网络的《全民防疫拍手歌》,一个七岁小女孩以儿歌表演的形式普及科学防控,曲调明快,朗朗上口,小朋友们饶有趣味、轻轻松松地掌握了防疫知识。抗疫小戏《寒冬过后春满园》,将二人转与小品相融合,表演、说唱穿插其间,既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为疫情防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文艺轻骑兵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忠实记录中存储记忆

  文艺作品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具有认知功能。尤其是对于诸如摄影、美术这类具象写实的文艺形式来说,它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场景,帮助人们认识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笔者认为,抗疫主题文艺作品的大量涌现,将成为一种集体记忆,永远地储存在人类文明之中。

  摄影在记录现场、见证历史中具有独特优势。摄影作品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是其他艺术难以替代的。1937年到1944年,美国摄影记者福尔曼用镜头记录下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大量珍贵图片为我们还原了那段震撼人心的苦难史。由于此次疫情的特殊性,给摄影创作带来诸多不便。但摄影人克服种种困难,在确保自身安全、不给疫情防控添乱的情况下,以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记录下大量珍贵瞬间。通过他们的镜头,人们看到了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震撼场面,病区内医护人员紧张有序的工作场景,社会各界在疫情防控中的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情状。

  抗疫主题的美术创作,在艺术表现之外也同样承载着客观记录、真实还原的功用。为表达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崇高敬意,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全国部分美术馆馆藏作品选登”在中国美术馆官网上线展出,将全国部分美术馆推荐的优秀馆藏医护题材作品奉献给全国人民! 这批作品跨越不同年代,视角各异,手法有别,都表达了对医务工作者专业能力与仁爱精神的无上敬意。观者在艺术陶冶与精神洗礼的同时,也领略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医疗状态和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面貌。

张得蒂 《日日夜夜》 1984年 50cm×40cm×30cm 雕塑 大理石(中国美术馆藏)(来源:中国美术馆官网“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全国部分美术馆馆藏作品选登”)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过:“文学将总是与人类的困境同行。也因此,文学才有可能彰显出独属于自己的价值魅力。”文学如此,文艺样态亦然。在灾难与胜利之间,文艺需有自己的思想坐标。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够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引发人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让更多人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取前行的参照。等“疫”战胜利,期待更多有思想穿透力和精神向度的优秀文艺作品问世。


  (作者:赵亮,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负责人)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文学与现实中的“大英雄时代

  艺评战疫|微评合集第二波

  从责任和担当中激发力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