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中国评协六载(2014—2020)>正文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2020-07-2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健 收藏

  编者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六周年,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开展“六周年·时光机”网络专题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因热爱文艺而与中国评协相遇的评论家,纷纷撰文回顾追梦的美好时光,期许未来更精彩的相遇。如下是选编所发第5篇。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互联网是有记忆和温度的,虽然参与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的活动只有两三年,但我在与他们的互动中真切地感受到温暖和亲切。

  与中国文艺评论结缘,还要从我最初的一些困惑说起。作为一名基层的文艺评论爱好者,我常常为两个问题困扰:一是如何介入当下的文艺评论现场;二是如何增强评论写作的有效性。虽然我硕士研究生学的是现当代文学专业,也算得上是科班出身,平时也尝试着写一些文艺评论文章,但毕竟不是从事专业的文艺评论研究,在选题上一时还找不到有效的切入点,写出的文章还显得零敲碎打、不成系统,更难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究,这些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从宏观上来讲,文艺评论是指引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其重要性不可或缺。但如何兼顾好评论与创作的关系,如何做到小中见大、言近旨远,则很难把握。况且,在基层从事文艺评论写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由于发表评论文章的渠道有限,传播范围较窄,评论的存在感相对薄弱,也就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基于此,我的困惑越来越强烈,渐渐地也失去了最初写作的动力。然而,人在困境中最大的支持莫过于鼓励,我的文艺评论之路就是从受鼓励中慢慢展开的。回想最初参与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的活动,是通过微信公号的留言微评与微信、QQ群友的讨论互动开始的。平台活跃的交流讨论,逐渐激发了我对评论的思考、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从而启发了新的观点和思路。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好像给我在困惑中打开了一扇窗,从中看到更为宽广的艺术世界,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启发。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的互动平台上,即便是一些针对文艺现象、文艺作品、评论文章的“微评论”“微感言”,往往也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之后,我相继关注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的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西湖论坛”“长安论坛”等高水平的文艺研修培训(点击查看)。评协在不断增强评论队伍的组织化程度、突出价值引领和行业影响的同时,借由网络和媒体平台,也使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前沿课题通过键对键、屏对屏的方式推送到基层文艺圈,打造了“线上”文艺评论的丰富内容。这其中不仅有严肃的学术讨论研究,还有鲜活的互动交流活动。比如,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开展的“艺评战疫”“行业题材影视剧如何更好看”等各类主题征稿活动,吸引了众多文艺评论工作者、爱好者的踊跃投稿,让我看到了同题互论、精彩多样的争锋对话。己亥新春艺术品送福等活动的留言,更是吸引众多网友热烈微评互动,氛围尤为热闹。

  同时,中国文艺评论网的“原创首发”栏目(点击查看)和《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点击查看),也刊发了许多高水平的评论文章。既有深度的理论评析,又有作品个案的细致解读,融合了大众化与专业化的视角,给了我很多创作上的启发。我经常关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文艺动态,并研究《中国文艺评论》和中国文艺评论网刊发的相关文章,得以在云端“近距离”地了解当下全国的文艺现象和发展趋势,学习优秀评论文章的选题、立论,从中吸取营养,并参与互动话题的讨论,努力提高自己的评论写作水平。

  通过学习、观摩中国文艺评论网刊等平台的相关文章,我更加感受到文艺评论的精妙,也逐渐提高了专业判断力。我试着给中国文艺评论网投稿《网络短视频: 网络狂欢后的理性思考》(点击查看)《〈熊出没·原始时代〉:梦的旅途会到达》(点击查看)《〈景恒街〉:努力写出城市的新鲜质感》(点击查看)等影评、书评文章,获得编用;在不断参与平台的互动活动后,我因此幸运地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称号(点击查看《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2019年度达人名单公布》《祝贺┃2018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这意外的收获更加激发了我对文艺评论的热爱。

  结合这几年的经历,我觉得作为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练就判断艺术作品的“慧眼”,打磨文艺评论的“利器”,需要把握好文艺批评的格调、通俗的话语、开放的心态三个要素。所谓批评的格调就是既要抓住艺术作品中的核心特质,又要学会能够像解剖麻雀一样剖析问题,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以有助于指导创作实践。好的文艺评论,不仅要摆脱“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思想羁绊,更重要的是能够与读者同频对话,同时发挥对作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俗的话语就是要在评论观点上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尽量做到文章深入浅出、有理有据,避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开放的心态在于能接受不同的评论观点,从观点的交锋中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提升艺术修为;同时更加主动地适应当下新的文艺传播业态,愿意积极吸纳新的评论话语。

  这些感悟与经验的取得,和我平常参与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的活动是分不开的,这些收获也将帮助我在今后的写作中披荆斩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一名基层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平台的熏陶和鼓励下,我会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更加坚定从事文艺评论的信心,力争为地方的文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李健,无锡市文联干部,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2018、2019年度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


  审核:何美

  责编: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评协六周年·团体会员展风采”网络专题征稿

    中国评协六周年,“时光机”约稿中

    中国评协六周年·会员书法来祝贺

    缘起西子湖畔:我与中国评协这些年

    有组织,更幸福

    同走评论正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