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开拓电影教育新境界(胡智锋 胡雨晨)

2022-06-1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胡智锋 胡雨晨 收藏

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的目标、功能、发展道路与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新文艺事业开辟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也为后来的中国电影事业,尤其是电影教育事业的创建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看到的八十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那张最经典的大合影,正是由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先生亲自拍摄的,这张合影为这一盛会留下了最生动的影像记录,而在合影正中位置那位身着黑衣的女士,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著名革命电影艺术家陈波儿女士。此外,设计了中共七大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著名舞台美术家钟敬之先生也参与了这次盛会。吴印咸、陈波儿、钟敬之此后都成为新中国电影教育最主要的创办者、奠基者、组织者。从1950年陈波儿创建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开始,到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的正式成立,这三位前辈都为新中国电影教育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也是迄今唯一一所公办的电影专门高等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也因此与八十年前的那篇《讲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狙击手》

可以说,八十年前的《讲话》是引领着中国电影教育不断前行发展的重要思想与灵魂。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在教育工农兵的任务之前,就先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关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讲话》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讲话》还阐明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从那时起,《讲话》精神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电影教育的传统之中。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艺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的重要命题,其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主张,也成为引领中国文艺发展的核心思想,代代相传,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沿着这一思想主张,陈波儿在创办新中国电影教育之初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要先当一个革命家,再当艺术家”的独特理念。她还将电影人才培养的核心凝练为“三人民艺术观”,这就是: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三人民艺术观”正是作为《讲话》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的陈波儿,在受到《讲话》精神的鼓舞与激励下所凝练出来的关于新中国电影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讲话》精神在新中国电影教育的最直接、最深入也最生动的体现。

“向人民学习”。新中国的电影教育始终把深入生活和向人民学习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不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校初期丰富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到工厂、农村和部队体验生活,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采风、社会实践、毕业创作;不论是新世纪扎根现实生活,深入都市与乡村的体验与学习,还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基层社会实践活动,“向人民学习”一直是中国电影教育一门首要的功课。

“为人民服务”。北京电影学院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德艺双馨并为人民所喜爱的电影艺术家,他们在参与党和国家各项重大任务和工作中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开国大典到抗美援朝,从“两弹一星”到“双奥”梦圆,历次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与活动的影像记录,大多都出自北京电影学院师生之手。同时,由学校师生、校友主创的各类影片,都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乃至新中国发展史上难以忘怀的影像记忆。

“做人民的艺术家”。沿着《讲话》精神的指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得到了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代性延伸与拓展。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在“二为”方向的指引下,中国电影教育传承着前辈的光荣传统,将“三人民艺术观”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实际,做出了全新的拓展。以谢飞、郑洞天等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带领学生们深入身边的生活,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在学习借鉴欧美新的电影理论和电影语言的基础上,将纪实主义美学融入教学与创作中,形成了“第四代导演”诗意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推出了《邻居》《沙鸥》等代表性作品。于1978年入校的一批青年学生,带着他们各自丰富的生活体验聚集在一起,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一面潜心学习,一面深入体验生活,以石破天惊的勇气推出了《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等划时代的电影佳作,形成了影响巨大的“第五代”创作群体,他们也被后人称为“78班”,不仅在电影艺术发展史册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而且也成为了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舞台并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标志性人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胡锦涛同志说:“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中国电影教育也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电影事业与产业的探索发展中不断前行。北京电影学院将“尊师重道,薪火相传”作为校训,意在不忘传统、不忘前辈,将《讲话》的精神代代相传,尤其是将“三人民艺术观”落实在一代又一代电影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由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和校友参与和创作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从《开国大典》《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秋菊打官司》,到《张思德》《三峡好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不论是历史题材片、现实题材片,还是戏曲片、动画片、科教片等,都是植根中国大地,从火热的人民生活与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挖掘源源不绝的素材并予以创造性地提炼、转化和升华,在银幕上留下了中国人民不同时期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也为时代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记忆。

《建党伟业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讲话》精神作出了新时代的全新阐释与拓展,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引领下,北京电影学院将“三人民艺术观”作出了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将学校70多年的办学特色凝练为五个“风”,其中,“红色风韵”是学校鲜明突出的底色,“专业风范”是学校引以为豪的特质,“时代风采”是学校卓然独特的魅力,“国家风度”是学校卓著不凡的贡献,“国际风尚”是学校显著清晰的标识。新时代的电影教育不辱使命、奋勇前行,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校友参与创作了《流浪地球》《长津湖》 《狙击手》等新主流大片,《我不是药神》《穿过寒冬拥抱你》等现实题材片,体现着新时代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展现出坚韧、顽强、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英雄形象,也塑造了真诚、善良、质朴、可爱的普通百姓形象,这些优秀的电影创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议与热爱。

回望八十年前的《讲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讲话》所蕴含的思想精神的深刻与伟大;感受到我们的前辈在中国电影教育思想上始终践行并不断发扬《讲话》精神的深刻与伟大;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传承“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传统的深刻与伟大。在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向《讲话》、向前辈、向传统致敬,相信“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旗帜将永远指引着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中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成为中国电影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永恒精神动力。


(作者:胡智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雨晨,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文娱明星应当如何对待商业广告代言(胡智锋)

现实主义力作温暖现实(胡智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