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第九届全国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正文

学员感言

2015-10-0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宏伟 刘波 唐翰存 罗丽 收藏

(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王宏伟(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很多时候,文艺评论家的地位显得比较尴尬,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评论家难以在具体的言说和文本中讲道理、说真话。我们组学员认为,这种情况既有碍于评论家主体形象的塑造,也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文艺评论家一旦丧失了说真话的权力,文艺评论就丧失自己的公信力和说服力,所以需要建构文艺评论家敢于说真话的、能够说真话的话语空间;认为既要重塑评论家的批评精神,同时也要重视评论家与创作者之间的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对评论家主体的重塑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艺评论的理论建构与主体重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组学员认为应该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寻找中国文艺评论的美学精神,同时,要认真对待西方理论,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评论主体的重塑应该建立标准的理论体系,应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并重申文艺评论的学术品格,使评论成为创作者的诤友和知音。在评论与创作的关系方面,本组学员认为文艺批评不是依附于创作之河上的小舟,而是与之平行的精神之流,是灵魂的冒险,文艺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艺创作,是用评论对象为材料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

  ●刘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我们这组一共15名学员,做文学评论的3位,做文艺理论研究的2位,做电影电视评论的2位,做书画评论的5位,做戏曲音乐评论的2位,做舞蹈评论的1位。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文艺批评要有独立立场,要回归文艺批评的本体性,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要改变批评的晦涩文风;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要转变批评观念,增强批评的难度和力量感,要把握好批评的有效性与审美性之间的谐调关系,既要借鉴西方又要继承传统;批评家要有自己稳定的批评方向,要树立良知批评的信念,批评的主体重塑要有历史意识、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独立思想等。

  授课老师们大都讲到了文艺与当下现实的关系,现实如何与我们的内心对接,从而写出优秀的文艺批评,这可能是每一个批评家都会面临的困惑,而这困惑又正是文艺批评的动力和精神源泉。你的人生有多大的疑难,有多高远的境界,有多宽广的情怀,就能写出多么深邃和瓷实的批评文字。文艺创作讲究境界,而文艺批评同样需要境界,怎样去达到这一境界?阅读和学习非常重要。一个不注重学习的文艺批评家,绝难体会到“大师批评”的境界。文艺创作要有张力之美,而文艺批评同样也应追求自由的创造性,它是矛盾与和谐的张弛有度,是困惑和解疑的收放自如,是现实和想象的巧妙融合,文艺批评说到底是一项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活动。这,就是境界。“我写故我在” ,我深信,文学艺术不是让我们产生抱怨和仇恨的,她最终是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爱,而文艺批评又何尝不是如此!

  ●唐翰存(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就目前文艺评论现状,本组学员认为当前文艺评论存在着平面化、碎片化、空虚化等问题,对文艺评论的有效性和传播力提出尖锐的质疑;指出当前文艺评论特别是戏剧评论中的理性认识能力远胜于审美欣赏能力,导致戏剧评论的道德批评色彩过浓;在当代民间文艺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对民间艺术的讨论和研究是滞后的;同时呼吁文艺评论领域的专业人士多关注民族文艺,多为少数民族文艺摇旗呐喊。

  关于文艺评论的主体重塑,学员之间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认为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批评人,真诚面对自己,真诚面对作品,真诚面对社会;批评主体要有反思意识、实践意识、跨学科意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文艺评论引领社会个体进入人类艺术审美的精神家园;要做一个有魅力的文艺批评家,要做二十一世纪的“四有新人” :有思想,有锐气,有眼光,有才情。

  ●罗丽(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部副主任)

  新媒体时代以便捷、即时、互动、多元的社交空间为评论打开了新平台的大门。然而,在当下却面临着评论失语的尴尬:一方面是权威话语的消解不再被创作者和观众信奉,一方面是新媒体上各人众声喧嚣却未能有效抵达。如本人所在的戏剧领域,新媒体时代无门槛的自媒体戏剧评论,使得有着不同看戏经历、不同戏剧审美经验、不同文化教育和地域文化传统背景的剧评人蜂拥而至。然而,戏剧评论既需要真诚而真实的自我表达,也需要以观点高度和表述技巧有效沟通创作,更应引领观众提出导向性见解而非过度宣传。

  观点的火花在激烈碰撞中时时闪现,大家普遍认为:提出利用新媒体直面文艺批评的新挑战,重构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重塑文化产业中文艺批评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当代文艺评论的理论体系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此外,如果评论者只是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角度,是无法切入实践本身的,这样的评论软弱无力;而放下精英和草根的对立,放下评论者和创作者的对立,这是将抵达批评的彼岸的途径。

  (根据课堂记录节选或提要,未经本人审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